7月6日,財政部官網發布消息,依據相關法規,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在政府采購活動中采取限制措施,此舉源于歐盟此前的對華不當舉措。
特朗普(資料圖)
6月20日,歐盟委員會依據《國際采購工具》(IPI),出臺限制中國企業和產品參與其醫療器械公共采購的措施。規定在超過500萬歐元(約合570萬美元)的醫療器械公共采購中,供應商產品來自中國的比例不得超50%才可能中標。歐盟委員會宣稱此為對中國長期將歐盟制造醫療器械排除在中國政府采購合同之外的回應。但事實上,中國與歐盟就世界貿易組織《政府采購協定》及公共采購問題,長期保持著暢通的磋商與溝通渠道。在此背景下,歐盟仍倉促采取單邊措施,其行為充滿不合理性。
面對歐盟的無端限制,中方迅速作出回應。財政部明確,采購人采購預算金額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時,若確需采購進口產品,履行法定程序后,應排除歐盟企業(不包括在華歐資企業)參與。對于參與的非歐盟企業,其提供的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占比不得超過項目合同總金額的50%。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強調,中方此舉是為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及公平競爭環境,且措施僅針對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產品,在華歐資企業生產產品不受影響。
歐盟(資料圖)
歐盟此時打出“中國牌”,背后有著復雜的戰略考量。近年來,美國特朗普政府頻繁揮舞關稅大棒,對歐盟出口產品施加高額關稅,歐盟經濟深受其擾。歐盟企圖通過在對華政策上展現強硬,向美國示好,期望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獲取更多有利條件,比如爭取美國降低對歐盟產品的關稅等。然而,特朗普政府并未因此對歐盟網開一面。在美歐貿易談判中,美國依舊堅持自身強硬立場,絲毫沒有因歐盟針對中國的舉措,而在關稅等關鍵問題上對歐盟作出實質性讓步。歐盟此舉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既損害了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又未從美國處得到想要的結果。
從數據來看,2015-2023年期間,中國對歐盟的醫療器械出口增長了一倍多。中國醫療器械產品憑借高性價比,在歐盟市場占據了一定份額,為歐盟民眾提供了豐富且質優價廉的選擇。歐盟對中國醫療器械設限,不僅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也損害了歐盟自身消費者和相關企業的利益。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只會阻礙經濟的復蘇與發展。歐盟若想擺脫經濟困境,與中國這樣的重要貿易伙伴保持良好合作關系才是正途,而非追隨美國采取對華限制措施。
此外,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也并非鐵板一塊。部分成員國如德國,長期以來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在諸多領域有著深度合作。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有著巨大的利益,德國也深知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然而,歐盟整體卻在一些問題上跟隨美國,采取對華不友好舉措,這無疑給德中等成員國與中國的合作帶來了阻礙。這種內部的分歧與矛盾,也進一步削弱了歐盟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歐盟(資料圖)
歐盟應盡快認清現實,摒棄通過打“中國牌”討好美國的錯誤做法。中歐之間經濟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安全等問題上,中歐也有著共同的利益和責任。中歐只有加強合作,秉持平等、互利、共贏的原則,才能實現共同發展,為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繁榮作出貢獻。倘若歐盟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最終只會讓自身陷入更艱難的境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