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
聽說西夏陵申遺成功,這些西夏陵出土的珍貴文物開啟了熱聊模式。聽聽它們說些啥?
琉璃鴟吻
琉璃鴟吻是西夏時期建筑構件,1972年出土于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該文物通高152厘米,采用分模拼接工藝制成琉璃質地,通體施綠釉,造型為龍頭魚尾式樣。其龍頭比例占據整體高度的50%,雙目圓睜、獠牙外露,背飾魚鰭紋,尾部分出兩鰭,體現出西夏建筑藝術粗獷豪放的民族特色。
琉璃鴟吻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征意義,作為屋頂正脊裝飾物具有防火避雷的物理功能,同時承載鎮宅辟邪的精神寄托。該構件印證了西夏建筑對唐宋鴟吻形制的繼承與創新,反映了黨項族與中原文化的交融,是研究11世紀~13世紀中國建筑藝術發展的重要實證。
鎏金銅牛
鎏金銅牛作為寧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代表了西夏時期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區,長130厘米,寬38厘米,重達188公斤。這尊鎏金空心銅牛采用中國傳統的外范內模澆鑄技術制作而成,整體采用雕塑、鑄造、鎏金、焊接、拋光等工藝。鎏金銅牛造型生動逼真,銅牛表面采用鎏金裝飾工藝,這也是歷經千年依舊全身散發金光的原因。
據文獻記載,西夏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大型鎏金銅牛,很大程度上與中原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有關。它不僅學習借鑒中原的金屬冶煉鑄造技術,還從中原引進專業技術人才。
鎏金銅牛的發現是西夏社會從游牧經濟轉向農耕和畜牧兼營的歷史縮影。它不僅豐富了黃河文化,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創造燦爛悠久、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有力見證。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是1974年出土于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的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寧夏博物館。該支座為白砂石質圓雕,近似正方體,雕刻屈膝托舉姿態的男性力士形象,面部渾圓、獠牙外露,腹系肚兜。座頂陰刻15字西夏文,背部刻漢文工匠姓名“砌壘匠高世昌”,為西夏陵出土的14件同類支座中唯一刻有文字的孤例,實證了西夏文字使用與漢夏工匠協作的歷史。文物融合唐宋雕刻技法,兼具力度與細膩,是研究西夏美術史的重要實物。
石馬
石馬于1977年在西夏陵區陪葬墓墓室中出土,材質為白砂石,長133厘米、高70厘米、重355千克。原有彩繪,出土時都已脫落,只在唇部殘留少許粉彩。
該石馬砂巖圓雕,四肢屈膝跪臥,馬頭稍垂,頸部呈彎曲狀,瞪目立耳,馬鬃整齊流暢地披散在脖子上,身體健碩渾圓,比例勻稱,線條簡潔凝練,姿態雄健,繼承了漢唐的雕刻風格,生動地再現了西夏馬的形象,不失為西夏石雕藝術的精品。從西夏陵區發掘情況可以推測,銅牛和石馬可能是西夏貴族、重臣墓葬中的主要隨葬品之一,它們不僅反映了西夏黨項族對馬等家畜的珍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西夏畜牧業經濟的發達。
(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