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博時空
文博時空 作者:翟德芳看完南京博物院,我就離開南京,開始東進常州,準備由此南下,繞太湖東側探訪古代文化遺址。出南京后,我本來打算先赴丹陽,去看那里的南朝陵墓石刻,但到達丹陽,看過齊明帝蕭鸞的興安陵、梁武帝蕭衍的修陵、梁文帝蕭順之的建陵、梁簡文帝蕭綱的莊陵之后,卻找不到其他陵園的石刻,導航不清楚,問當地村民也不得要領,只好無奈離開,向東奔常州博物館而來。
在常州博物館中巡行,我看到不少出自寺墩的文物,可見當地是將寺墩作為重點展陳的,寺墩遺址的考古公園據說正在建設,我也就沒辦法去現場觀看,巧合的是,我在南京博物院也拍了一些寺墩出土的文物的照片,比較起來,感覺寺墩的文化內涵比南朝石刻要更有意思,而且我以前也注意過寺墩的發現和研究動態,所以這篇文字就說一說寺墩。
寺墩考古史
所謂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約20米的橢圓形土墩。這個古代遺址很早就被發現了。1973年春,當地有村民在土墩的北部發現了一批玉璧、玉琮,經常州市文物工作人員確認,為良渚文化時期遺物。此后,從1978年到1995年,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武進博物館先后5次對寺墩及周邊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累計發掘面積2200余平方米,發掘位置主要集中在墩東良渚文化貴族墓地。根據地層堆積及清理的兩座墓葬,確認寺墩遺址分為兩個文化層,下層屬崧澤文化,上層屬良渚文化。
寺墩遺址要素圖
2016年,寺墩遺址納入“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課題中。2019年以來,寺墩遺址由南京博物院持續開展考古工作,工作重點集中于墩體周邊的核心區域,發現的重要遺跡包括崧澤文化墓葬區、木構建筑遺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遺跡、建筑基址等,明確了遺址是以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存為主體,距今約5500~4500年。考古發現證明,寺墩遺址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呈現出較高的社會發展水平,并逐步走向繁榮的良渚文明,為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為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有力證據。
寺墩遺址的地理位置
寺墩遺址的古代遺跡
寺墩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80米。經過持續多年的考古發掘,探明其遺跡主要包括居住區、墓葬區、祭祀區等。
寺墩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石錛和穿孔石斧
居住區是寺墩遺址的核心部分,發現了多座房屋基址。對一處崧澤文化時期的房址的局部解剖表明,這是一處由立柱、橫木、植物莖稈鋪面組合而成、面積約300平方米的建筑遺存。良渚文化時期也存在有大型建筑。在墩體北側發現的一處良渚文化的建筑基址為東西走向,墻基底部有大量紅燒土塊,紅燒土塊內摻合了稻屬等禾本科植物,有木骨痕跡。
寺墩遺址崧澤文化的橫木遺跡
墓葬區方面,崧澤文化的墓葬區位于寺墩墩體北側臺地,其中臺地北部為貴族墓地,完成清理的40多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墓向分為東西和南北向,單人仰身直肢葬,個別墓葬可辨棺痕。隨葬品以陶器為主,以鼎、豆、杯、壺、罐等為基本組合,常見錛、鉞等石器。其中88號墓隨葬品達32件,包括鼎、豆、杯、壺等陶器,還有1件玉璜,是隨葬品最多的。與此相對,臺地西南方的8座墓葬隨葬品均在10件以下,墓主相對貧窮。良渚文化貴族墓葬區位于墩體東部,出土大量玉琮、玉璧。
寺墩遺址出土的石鏟
在遺址中心發現良渚時期人工堆筑的大型祭臺,祭臺東側共發現3座良渚文化的墓葬,以3號墓規格最高。根據殘存骨骼判斷,3號墓的墓主人為年齡20歲左右的青年男性,隨葬品包括陶器、玉石器等共100多件。其中玉琮、玉璧等大件玉禮器達到57件,出土時放置在墓主人身旁,部分玉器和石器隨葬品有燒灼的痕跡,推測與某種燎祭活動有關。另外兩座墓雖然規格等級略低,也出土了玉器等高端隨葬品。
寺墩遺址3號墓隨葬品放置情況
該遺址還發現了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的水井,并首次發現規模龐大的良渚時期紅燒土建筑基槽,紅燒土中混有稻殼,以增強韌性和硬度。這種紅燒土建筑基槽如果是房子,面積應相當大,不排除其作為公共空間的可能性。
寺墩出土遺物反映的文化面貌
寺墩遺址出土的遺物主要包括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反映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面貌。
寺墩遺址出土的崧澤文化的彩陶壺及花紋展開
陶器是寺墩遺址出土數量最多的遺物。崧澤文化的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另有少量黑皮陶。常見鼎、杯、豆、壺、罐、大口缸等器型,以外“T”型鼎足、橫截面呈“十”字形的鼎足為特色,流行圓形和三角形鏤孔豆、花瓣足杯、籃紋大口缸、折腹壺等。出土的彩陶壺施黑、紅、黃三彩,繪成絞索狀編織紋、條帶紋等。
其中一件紋飾最為繁復精妙,它通體施彩,底色墨黑,長頸為磚紅色,上腹部用墨黑、磚紅和棕黃三色繪制出兩只相連的編織紋卷尾鳥形象。良渚文化時期陶器以泥質灰陶、夾砂紅陶、橙黃陶為主,另有相當數量的黑皮陶。器型以袋足陶鬶最具特色,數量較多;帶篦格的側扁足陶鼎和粗籃紋大口缸流行;寬把杯、貫耳壺、雙鼻壺也較為常見。出土的一批刻符大口缸尤其值得關注,其上刻劃有“日月山”、鹿角、圓圈紋等符號。
寺墩遺址出土的刻有日月山紋飾的大口缸
玉器是寺墩遺址的重要發現之一。崧澤文化的玉器有半璧形玉璜、玉鐲等類型。良渚文化的玉器種類較多,包括玉璧、玉琮、玉錐形器、玉管等。這些玉器制作精美,工藝復雜,顯示出高超的玉器加工技術。尤其是十二節人面紋玉琮,外表分為十二節,每節以四角為中線,刻有人面紋四組,共四十八組,面孔由兩條平行凸橫棱、圓圈、凸橫檔構成,分別表示羽冠、眼睛、鼻子或嘴巴。眼睛為單線圓圈,鼻子或嘴巴上刻有卷云紋,工藝可謂精湛絕倫。
寺墩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的玉器(左、中:人面獸面紋玉琮,右:獸面紋玉琮)
寺墩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人面紋玉琮
寺墩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
寺墩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半剖玉璧
遺址出土的石器種類包括石斧、石鉞、石錛、石刀等。骨器包括骨針、骨錐、骨鏃等。這些石器和骨器制作精細,用途廣泛,反映了當時居民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技能。
寺墩遺址重要發現的意義
寺墩遺址的文化面貌呈現出從崧澤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時期的變遷,生動地反映了太湖地區史前社會的復雜化進程,對研究良渚文化的總體格局和中國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也為討論長江下游區域文明發展模式提供了新視角。
寺墩遺址以一處橢圓形土墩為中心,周圍分布十余處小型臺地,外圍有雙重水系環繞,總面積約為90萬平方米。考古勘探確認,寺墩遺址周邊圍繞中心土墩共發現遺存70余處,周圍有象墩、青城墩、高城墩、邱城墩等重要聚落環繞,可基本確認,良渚文化時期此地是除良渚外的又一個政治經濟中心,可能是與良渚古城相類似的文明中心區域。
寺墩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大玉琮
在崧澤文化時期,寺墩的墓葬已經出現貧富差異,顯示出較高程度的階級分化,是環太湖地區史前考古的重要發現;木構建筑遺存規模大,保存好,結構復雜,較為罕見;出土的漆彩陶器構思精巧、工藝高超,是復雜社會分工和手工業專業化的縮影。到了良渚文化時期,堆筑起規模宏大的寺墩墩體,大型紅燒土基槽表明寺墩頂部曾存在大型建筑;墩體北側的大型建筑基址、灶、灰坑等遺跡表明這里曾是良渚文化時期聚落核心區。中心祭壇的發現,表明寺墩遺址在當時是一個重要的宗教活動中心,居民已形成了較為復雜的宗教信仰和祭祀儀式。
寺墩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鉞
以長江劃分南北,寺墩的地理位置,已是處于長三角的西北邊,然而中心區位于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已經輻射到這里。上個世紀寺墩出土大量玉器時,有學者認為,在5000年前的古代,良渚古城是當時的“首都”,寺墩則是“省會”。但是21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證實,寺墩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因此,寺墩和良渚的關系更像吳國與越國,都是長江下游文明的重要一員。
寺墩遺址出土的帶三叉戟刻符的陶片
更有意思的是,在寺墩遺址的陶片上發現了帶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日月山刻符,反映寺墩的居民同遙遠的黃河下游一帶有著文化聯系。要知道,在這兩個地區之間,不僅有長江相隔,還有廣闊的淮河流域,相同的刻符,不管是來自于交換,還是來自于戰爭,都說明在遠古長三角和黃河流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互相影響,互相借鑒,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文明。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