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的朝鮮半島,戰火熊熊。當 “聯合國軍” 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奔赴戰場時,澳大利亞軍隊帶著 “白刃戰之王” 的光環而來。他們曾在二戰中讓 20 萬日軍兵敗如山倒,銳利的刺刀和英勇的作風是其驕傲的資本。然而,在與志愿軍的一場白刃戰后,這頂光環轟然碎裂。
澳大利亞軍隊對自家的白刃戰能力向來自信滿滿。二戰期間,他們在對日作戰中展現出的強悍戰斗力,讓歐洲國家紛紛盛贊其白刃戰技巧。這種贊譽漸漸滋生了他們的驕傲,甚至讓他們自詡為 “白刃戰之王”。朝鮮戰爭爆發后,澳大利亞迅速加入 “聯合國軍”,一方面是為了尋找新的戰略伙伴,提升國際地位;另一方面,他們也想在戰場上再次證明自己的 “王者” 實力。
1950 年 10 月,澳大利亞營在行軍途中途經一片蘋果園時,與人民軍 239 團遭遇。當時的人民軍經過激戰已極度疲憊,而澳大利亞士兵憑借高大的體格優勢,在強大火力掩護下換上刺刀摸進敵陣。一場殘酷的白刃戰過后,人民軍損失慘重,150 名戰士犧牲,200 余人被俘。這場勝利讓澳大利亞軍隊更加自負,甚至囂張地宣稱 “讓黃皮膚的軍人見鬼去吧!”,仿佛 “白刃戰之王” 的地位無人能撼動。
但他們沒想到,僅僅兩個月后,志愿軍就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1950 年 11 月,志愿軍第 39 軍 117 師 350 團在大寧江畔與美軍榴彈營激戰,隨后在博川地區遭遇英聯邦 27 旅的反撲,其中就包括這支不可一世的澳大利亞軍隊。
當時,350 團經過激戰已傷亡慘重,僅剩 30 名戰士堅守陣地,且彈藥幾乎耗盡。澳大利亞軍隊見狀,停止了射擊,紛紛拔出刺刀,準備用他們引以為傲的白刃戰徹底圍剿志愿軍。在他們看來,對付這 30 名彈盡糧絕的志愿軍,簡直是易如反掌。
然而,戰斗打響后,澳大利亞軍隊徹底傻眼了。志愿軍戰士雖人數處于劣勢,卻毫無畏懼,憑借熟練的刺刀技巧和對地形的利用,與澳軍展開殊死搏殺。每一次沖鋒,每一次拼刺,都彰顯著志愿軍的頑強與英勇。澳軍原本以為的 “輕松圍剿”,變成了一場噩夢。
激烈的交鋒中,12 名澳大利亞士兵被志愿軍刺死,64 人重傷失去戰斗力。而志愿軍在付出一定傷亡后,仍有 20 多名戰士堅守到增援部隊趕來,成功撤退。
這場博川白刃戰,徹底擊碎了澳大利亞軍隊 “白刃戰之王” 的神話。曾經不可一世的他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志愿軍的厲害,從此對志愿軍心生畏懼,再也不敢吹噓自己的白刃戰無敵。
志愿軍以血肉之軀和無畏精神,不僅在戰場上擊退了敵人,更打破了所謂的 “神話”,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軍人的英勇與頑強。這場戰斗也成為朝鮮戰爭中又一見證志愿軍精神的縮影,告訴世人:正義與勇氣,永遠比傲慢與偏見更有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