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于 《科技導報》2025年第12期科技新聞-前沿動態
單纖雙波長刷新千公里級地基授時極限
單纖雙波長研究登上
Chinese Optics Letters封面
(圖片來源:
Chinese Optics Letters
跨越2000 km還能把時差掐在幾皮秒?這曾被不少計量專家視作“地面鏈路的天花板”。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張首剛、董瑞芳和劉濤團隊用1根公共通信光纖、2束相鄰波長的光脈沖,將這一極限再向前推進一大步——在2061 km現場鏈路上,把1 s穩定度做到了5.6 ps,授時誤差再縮小數十個百分點。
單根光纖是如何“跑”出皮秒級誤差?相較傳統的衛星和微波授時,光纖授時傳播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且便于維護。過去的長距光纖授時多采用雙纖同波長方案,但主要存在2個問題:上下行信號在不同纖芯中往返,背散射噪聲無法抵消;10 MHz低載頻又限制了碼元速率,短期抖動難降到10 ps以下。
該研究選擇在單根光纖上進行技術升級,可看作“劃車道、提網速”。“劃車道”即把上下行信號分配到C35(1549 nm)與C36(1548 nm)2條波道,像在單線鐵路增設會車道,顯著削弱同纖干擾和瑞利背散射噪聲。“提網速”即把10 MHz的時鐘倍頻至125 MHz,再用數字鎖相環精修相位,相當于把時鐘“刷新率”提升1個量級,使短期抖動降到皮秒水平。
相較于國際上迄今主要停留在實驗室光纖的演示,本次基于單纖雙波長技術的公用通信網絡實地測試,標志著中國在超長距高精度時間傳遞領域邁入工程化、可規模部署的新階段,為未來全球時空基準體系重構奠定了關鍵技術優勢。
若把5.6 ps換算成距離,光在真空中只能跑不到1.7 mm。也就是說,跨越秦嶺和江漢平原的2061 km光路,其時間誤差被壓縮到一粒芝麻寬度。當時間可以被精確地“抓在手心”,一個更加穩固的時空基座正在成形——它既是未來量子互聯網與深空探測的隱形脊梁,也讓“精確到皮秒的中國時間”真正走出實驗室。
(綜合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官網、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科技導報》創刊于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咨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科技新聞、科技評論、專稿專題、綜述、論文、政策建議、科技人文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