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俄烏沖突正經歷一場戲劇性的轉折。7月9日,俄羅斯發動了自沖突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襲之一,逾741架無人機、6枚“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和7枚巡航導彈砸向烏克蘭西部腹地。盡管烏克蘭聲稱攔截了718個目標,但剩余火力仍重創軍工倉庫,造成數十平民傷亡。這場攻勢標志著局勢進一步升級,烏克蘭防線正面臨崩潰邊緣——僅當天就損失超1000人,現役兵力僅剩90萬左右。與此同時,國際棋局也在變天:朝鮮已公開派兵支援俄羅斯,老撾也準備派遣工兵掃雷,形成事實上的“三對一”陣營。這場危機已從局部對抗演變為全球博弈的焦點。
中方始終保持著冷靜與克制。早在7月3日,外交部長王毅就在歐洲明確表態:中國反對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武器,堅持“不選邊站”原則,并呼吁?;鹬箲?。次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了這一立場,強調中國“不是烏克蘭問題的當事方”,唯一目標就是“勸和促談”。中方立場一以貫之,拒絕被卷入代理人戰爭,更不接受任何誣陷。這種坦蕩態度,源于對和平的堅定信念——烏克蘭危機長期化只會讓各方付出更大代價,而中國愿通過外交努力推動政治解決。可惜,烏克蘭的某些行動卻在背離這一共識。
澤連斯基(資料圖)
就在中方亮明態度的關口,烏克蘭卻出人意料地對中國企業揮出制裁大棒。他們聲稱在7月4日的無人機殘骸中發現“中國制造”標記,指控五家中國企業“支持俄羅斯戰爭機器”,并將它們列入黑名單。這一舉動被廣泛視為轉移國內矛盾的手段,實屬荒唐。中國公司如蘇州精密制造、深圳芯片企業等,本就是民用供應商,卻無端被扣上“影響戰局”的帽子。中方回應不卑不亢,既未激怒也未退縮,而是重申客觀公正原則。烏克蘭此舉不僅無效,還暴露了自身困境:盟友支持正在流失,制裁反顯其絕望。
戲劇性的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突然變卦,給局勢添了一把火。7月10日,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計劃首次動用“總統提款授權”,為烏克蘭提供3億美元軍事援助,包括“愛國者”防空導彈和中程火箭。此前,特朗普上臺后曾暫停軍援,理由是“美軍彈藥庫存告急”,甚至削減關島防御系統。但這次,他玩起新花樣:讓北約買單,武器經手歐洲再轉交烏克蘭。特朗普還公開表達對普京的“失望”,稱其“口頭客氣但毫無實質”,并預告下周將就俄羅斯問題發表“重大聲明”。這種180度大轉彎,源于政治算計——通過軍援施壓俄羅斯,同時安撫國內鷹派,卻讓和平前景更渺茫。
特朗普(資料圖)
沖突現實已殘酷到不容忽視。俄軍7月9日的空襲只是冰山一角。第聶伯羅方向,俄軍正實施南北夾擊,庫皮揚斯克補給線被切斷,塞維爾斯克瀕臨包圍。一旦紅軍城失守,烏克蘭工業心臟將徹底癱瘓。更令人憂心的是,烏克蘭防御能力因西方援助縮減而削弱:美國暫停“愛國者”供應后,烏防空系統漏洞百出。特朗普的軍援雖承諾快速部署,但杯水車薪——俄方月產25萬發炮彈和大量無人機,烏軍卻連基本攔截都捉襟見肘。戰爭不是數字游戲,但數字說明一切:若日損千人的趨勢持續,基輔淪陷只是時間問題。
國際陣營的分化加劇了這場危機。俄羅斯不再孤軍奮戰:朝鮮派兵雖是象征性舉動,卻打破“孤立”神話;老撾5月底與俄簽署戰略協議,6月外長訪俄后,隨即承諾派工兵支援。反觀烏克蘭,盟友鏈條正一節節斷裂。特朗普政府搖擺不定,歐洲英法德三國僅21.5萬作戰部隊,軍工產能低下,連10萬輛汽車的年產量都難保證。北約雖被拉來“買單”,但內部分歧明顯——美國國務卿魯比奧7月10日與俄外長拉夫羅夫會談時,只傳達了“憤怒”,卻無實質突破。這種失衡讓烏克蘭制裁中國的行為顯得徒勞,反倒自毀長城。
澤連斯基(資料圖)
俄烏局勢的突變,實則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縮影。中方的勸和促談是唯一理性聲音,但特朗普的軍援變卦和烏克蘭的荒唐制裁,卻將沖突推向更危險的深淵。個人看來,這場戰爭已超越地緣政治,成為人性與和平的試金石:烏克蘭若繼續“病急亂投醫”,只會加速自身崩潰;美國若只顧生意——讓北約買單本質是軍火交易——無視生靈涂炭,終將失信于世界。數據不會說謊:每天千條生命的流逝,警示我們外交解決刻不容緩。唯有回歸談判桌,才能避免基輔的黃昏成為全人類的悲劇。否則,三對一的棋局,最終無人是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