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美國軍工企業還在為庫存告急而暫停援烏;一周后,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閉門表決,以26:1的壓倒性票數通過2026財年國防預算案——5億美元安全援助即將注入烏克蘭戰場,比2025財年的3億美元暴增近70%。
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季希喜形于色:“美國軍援已恢復!”烏美團隊正緊急研究交付細節,更高層級會談已定檔下周。總統澤連斯基更宣布,美歐軍事援助渠道“全面恢復”。
01 軍援急轉彎,利益鏈條暗流涌動
這場軍援暫停風波僅持續十天。7月1日,五角大樓和白宮突然宣布凍結部分援烏武器,理由是美軍火庫存瀕臨警戒線。但短短七天后,特朗普親自批準恢復運送防御性武器。
軍火商游說力量悄然發力。16名退役四星上將聯名致信國會,抗議五角大樓削減F-35A采購計劃(從42架砍至24架)及淘汰A-10攻擊機方案。參議院最終妥協:F-35A增至35架,A-10至少保留103架。
更隱秘的是援助資金流向。法案明文規定:國防部必須繼續向烏提供情報支持,包括“收集情報、信息及圖像資料”1。這意味美國情報體系深度介入戰場,5億美元實為“彈藥+情報”組合拳。
02 北約當“中間商”,軍援變軍貿
特朗普在7月10日接受采訪時甩出王炸:“我們正通過北約向烏克蘭轉運武器,北約承擔100%費用!”。這套“三方機制”實為精密設計:
- 美國武器先運至北約;
- 北約成員國(主要是德法等國)籌資支付全款;
- 武器最終移交烏克蘭。
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冷笑戳穿:“純屬生意!換湯不換藥罷了。”央視記者深挖發現,該模式讓美國軍火商直接對接北約采購清單,形成“歐洲出錢、美國供貨、烏克蘭流血”的閉環。
軍火貿易的暴利正扭曲博弈邏輯。當特朗普宣稱對普京“失望”并預告7月14日公布對俄“重大聲明”(傳為500%進口關稅制裁)時,俄方只淡漠回應:“已記錄所有言論細節。”——顯然,戰場勝負比外交辭令更重要。
03 戰場死斗與和平曙光
軍援恢復之際,俄烏戰場上演“掏心戰”:
- 俄軍“匕首”導彈一周內6次集群打擊,宣稱摧毀烏軍工核心;
- 烏軍無人機奇襲俄腹地,盧霍維茨基戰機工廠濃煙滾滾;
耐人尋味的是,烏國防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突然釋放信號:“停火可能提前至年底,甚至未來數月!”但他強調前提——美俄烏三方必須共同坐上談判桌。
此刻美國軍援加碼,恰似向天平一端增加砝碼。當參議院法案同步規定“禁止削減駐歐美軍規模”(除非防長證明符合美國利益),北約東翼已實質固化為一顆鋼釘。
04 幽靈徘徊的“疣豬”,美軍內斗縮影
深藏法案頁角的條款,暴露美軍兵種博弈:五角大樓原計劃2026年退役全部162架A-10攻擊機,但國會強令保留至少103架。
這款越戰時期的老將機被陸軍譽為“最可靠近空支援”,空軍卻嫌其笨拙耗資。“疣豬”暫免一死,既是傳統作戰理念的勝利,也暗示烏克蘭戰場經驗重塑美軍思維——當無人機如潮水般涌動(俄稱一周擊落2000架10),廉價可靠的空中火力平臺依然不可替代。
硝煙彌漫的頓巴斯平原上,烏軍士兵觸摸新到貨的“標槍”導彈包裝箱時,箱體赫然印著“北約財產”字樣。特朗普的“軍援新模式”將歐洲資金轉化為美國軍工訂單,俄烏戰場淪為全球最大武器試驗場。
佩斯科夫一語刺破皇帝新衣:“全是生意!”當烏克蘭情報局長預言年底停火時,華盛頓的軍火巨頭們卻緊盯財報——沖突每延長一月,股價便飆升一程。
軍援恢復究竟是和平籌碼,還是潘多拉魔盒的鑰匙?答案寫在五角大樓與軍火商的保密合同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