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來廣東普寧之前,我總以為這里不過是潮汕地區一座尋常小城,藏在珠三角的光環之外,過著不疾不徐的日子。可當我真正來到普寧,在街頭巷尾的煙火氣里慢慢逛,在老街深巷的故事里細細品,才發現這座城市藏著太多驚喜——它不僅有著潮汕文化浸潤的深厚底蘊,更是以251.65萬戶籍人口、200萬常住人口的規模,穩居“中國人口第一大縣”的寶座,在縣域空心化普遍的當下,活成了逆勢而上的范本。
- 普寧為什么成為“中國人口第一大縣”?人口密碼:宗族、僑鄉與回流的雙向奔赴
初到普寧,最先震撼我的是街頭小巷中涌動的人潮。清晨的菜市場里,操著潮汕話的商販此起彼伏地吆喝,提著菜籃的老人慢悠悠地討價還價;傍晚的商業街上,年輕人穿著時髦的衣裳穿梭其間,后來深入了解,這熱鬧背后,是一部關于人口流動的漫長故事。
作為潮汕文化的核心承載地,普寧人骨子里的宗族觀念像根系般深扎土壤。走在鄉村,總能看見氣勢恢宏的祠堂,飛檐翹角下掛著“某某宗祠”的匾額,里面供奉著家族的祖先牌位。在這里,“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延續至今,一個家族往往聚居在一片區域,繁衍下來,自然積累了龐大的人口基數。有次在洪陽鎮的老祠堂里,遇到一位姓陳的老人,他告訴我:“我們家族在這住了八百年,光現在村里就有三千多口人,出去做生意的子孫遍布全國,每年清明都要回來祭祖。”
而僑鄉的身份,更讓普寧的人口版圖延伸到了海外。當地朋友說,普寧有約195萬華僑和港澳臺同胞散落在全球50多個國家,從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到歐美的唐人街,總能找到普寧人的身影。有趣的是,戶籍制度對海外華僑的保留,讓這些遠在他鄉的游子依然算在“普寧人口”的賬上。就像我在流沙老街認識的林叔,他兒子在加拿大開餐館,戶籍卻還留在老家,“他總說,根在這里,戶口不能遷”。
更讓人感慨的是人口流動的逆轉。曾幾何時,普寧人以“敢闖”聞名,高峰期有近百萬人外出務工,從珠三角的工廠到全國各地的批發市場,都能聽見熟悉的潮汕話。但如今,隨著家鄉產業的興起,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來。在一間小餐館吃飯時,遇到95后的小鄭,他告訴我:“以前在廣州做服裝批發,總覺得漂泊,三年前回來開網店,現在生意比在廣州還好,既能守著父母,又能賺錢,多好。”這種回流,讓普寧的人口不僅沒“空心化”,反而越來越興旺。
- 普寧的產業變化:從“制造”到“智造”的逆襲,吸引人口停留,激活城市活力
普寧市的主要產業涵蓋紡織服裝、醫藥制造、食品加工及青梅特色產業,其中紡織服裝產業總產值達1242.5億元,與醫藥制造業共同占據全市經濟總量的60%以上。
首先,紡織服裝產業, 作為中國最大的襯衣生產基地之一,普寧市該產業2023年總產值達1242.5億元,同比增長5.1%。 集聚了近3000家服裝企業,形成了從原材料供應到加工、流通的完整產業鏈。 為當地電商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其次,醫藥制造業, 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中藥材基地,中藥加工貿易產業發達。 雖不直接生產中藥材,但在中藥材加工和貿易領域地位突出。 與紡織服裝產業共同構成全市經濟的核心支柱,兩者合計占經濟總量60%以上。
最后,食品加工業,以普寧青梅為核心,該青梅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種植歷史逾700年。 種植面積超16萬畝,品牌價值達20.72億元。 已開發出5大類200多個精制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不僅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還帶動了旅游業的繁榮。
- 文化認同:拴住人心的根與魂
普寧的魅力,不止在產業的興旺,更在文化的深厚。那些融入日常的傳統,像一條看不見的線,把分散的人們緊緊連在一起。
英歌舞,幾十位青壯年赤裸上身,臉上畫著臉譜,手持雙棒,隨著鑼鼓聲起舞,動作剛勁有力,氣勢如虹。圍觀的人群里,老人孩子都在喝彩,有人告訴我:“英歌舞是我們的魂,跳的是精氣神。”后來才知道,這是國家級非遺,不僅在本地傳承,連海外的普寧社團都有英歌舞隊,每逢重大節日,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還有哪些刻在味覺里的記憶。普寧豆干外酥里嫩,蘸上韭菜鹽水,一口下去滿是豆香;牛肉火鍋里,新鮮的吊龍、肥胼在清湯里涮幾秒,配上沙茶醬,鮮美得讓人難忘;清晨的腸粉攤前,米漿蒸成薄皮,裹上雞蛋、豬肉,淋上特制醬油,是多少人的早餐執念。在市場的小吃店里,我遇到一對從深圳回來的老夫妻,他們慢慢吃著粘米圓,說:“外面啥山珍海味都有,就是少了這口家鄉味。”
方言更是維系認同的紐帶。潮汕話被稱為“古漢語活化石”,聽起來像唱歌,外地人難懂,本地人卻視若珍寶。在公園里,老人們用潮汕話聊天、唱潮劇,孩子們在一旁跟著學,那種默契,是外人插不進的溫暖。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告訴我:“每次打電話回家,聽到爸媽說潮汕話,就覺得再累也值了。”
- 粵東樞紐:煙火與現代的交融
作為粵東陸路交通樞紐,普寧的便利超出想象。4條高速穿城而過,去揭陽潮汕機場只要45分鐘,高鐵站日均客流量2.5萬人次,每天有幾十趟列車往返廣州、深圳。第一次坐高鐵去普寧時,剛出站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現代化的站前廣場上,網約車有序排隊,商業綜合體里燈火通明,完全不像印象中的“縣城”。
有次跟一位本地大叔聊天,他說:“以前總羨慕珠三角的繁華,現在覺得,在普寧挺好。想買的東西都能買到,想去哪交通也方便,最重要的是,街坊鄰居都認識,人情味濃。”這話不假,在普寧,走在街上可能隨時遇到熟人,一句“食未”(吃飯了嗎)的問候,瞬間拉近了距離。
普寧這座人口第一大縣的秘密,不過是“產業能留人,文化能拴心”。它用強大的產業實力,給了人們安居樂業的底氣;用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人們無論走多遠,都惦記著回家的路。在這里,沒有“空心化”的焦慮,只有“人丁興旺”的活力;沒有“小城的自卑”,只有“家鄉的自豪”。
或許,普寧的故事正在告訴我們:縣城的價值,從來不在“大小”,而在是否能讓生活在這里的人,找到歸屬感與幸福感。就像那些清晨在公園鍛煉的老人,午后在店里忙碌的店主,傍晚接孩子放學的父母,他們的笑臉,才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