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吳宗林在六盤山西麓高原天然牧場關心他的“愛牛”。林耿洲攝)
牽住牛鼻
杏花吳記牛肉火鍋為何能以“鮮”吸引食客?吳宗林認為,關鍵就在于抓住了牛肉火鍋制作的“牛鼻子”,“這個‘牛鼻子’,就是牛源。”
潮汕不產牛,“杏花吳記”現宰的活牛,大都來自云貴川和黃土高原。吳宗林告訴我,吃山草的牛比起飼料喂養的牛,“牛肉口感好得多。”
六盤山西麓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擁有大面積的高原天然牧場。興隆鎮單家集村幾乎家家養牛,更活躍著許多像吳宗林爺爺那樣的“牛販子”。
(圖為單家集村的“牛販子”正在交流“相牛”經驗。楊應森攝)
吳宗林選定了單家集村,作為“杏花吳記”的專屬牛源地。在單家集,吳宗林選定、指導養殖戶替他養牛,委托“牛販子”在牛市上替他選牛、運牛。他教給養殖戶養牛催膘的方法中,就有他爺爺當年炒黃豆拌青草的秘訣。
吳宗林說,“養殖戶+牛販子”的供應模式,“既能保證活牛供應,又無自建養殖基地的投資壓力,還能讓養殖戶和‘牛販子’一起賺錢。”
我曾與吳宗林一起,去過單家集村牛市。當地幾位單老板告訴我,許多養牛戶和“牛販子”,通過與汕頭“杏花吳記”合作,成為了村里的富裕戶。
(圖為吳宗林在單家集村“牛農家”傳授指導飼養技術。楊應森攝)
“有錢大家一起賺”,這就是吳宗林在潮汕取到的生意經。
潮汕牛肉火鍋的牛肉,許多同行選用飼養期短、性價比高的六齒牛。但經過反復體驗和比較,吳宗林堅持選用 63至68個月齡的八齒牛。他告訴我,八齒牛的肌肉纖維與脂肪比例處于最佳平衡點,牛肉口感最細膩。
來自云貴川和黃土高原的八齒牛長途跋涉來到汕頭,需要飼養約一周,以緩解旅途的疲勞、適應汕頭的水土。吳宗林每天早上4點必定來到養牛場,親自過目,挑選當日宰殺的活牛。他說,只有活牛體壯膘肥,牛肉才能鮮嫩。
(圖為在單家集村相好的牛,正準備運往目的地。楊應森攝)
膾不厭細
潮汕人做事,推崇匠心,講究精細。務農精耕細作、經商精打細算、木石精雕細刻,就連吃火鍋、涮牛肉,也要把牛肉精細分解為十多種不同的部位,從中品出各自不同的味道,恐怕在全國、甚至全世界也絕無僅有。
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吳宗林把“杏花吳記”牛肉火鍋制作的精細,歸結為“時間爭分奪秒、部位清晰必分、厚薄分毫必較”。
(圖為員工們在分切牛肉的場面。鄭佩珊 攝)
養牛屠宰場距離“杏花吳記”店堂僅有500米,以保證屠宰后的牛肉40分鐘內擺上后廚的砧板;牛肉首先需去筋、除膜,然后分解、切片,直到裝盤、端上餐桌,按照吳宗林的要求,全過程必須在30分鐘以內完成。
我在后廚看到,砧板上的新鮮牛肉,有些還在微微顫動。
潮汕牛肉火鍋必須是鮮肉手工現切,“杏花吳記”的牛肉切片完全透明。透過玻璃窗,食客可清楚地看到,庖工按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刀法,將新鮮牛肉切成薄片裝盤,吳宗林的標準是:肉片厚度不得超過2毫米。
我面前的火鍋餐桌上,十多個橢圓瓷盤,分別盛著不同部位的牛肉薄片,密胺瓷盤上清晰地標明了牛肉片的入鍋涮時:雪花肉、匙柄、匙仁、吊龍、嫩肉、肥牛、雙層肉8秒;三花趾和五花趾15秒;胸口朥3—5分鐘。
(圖為密胺瓷盤上清晰地標明了牛肉片的入鍋涮食時間。鄭佩珊 攝)
“杏花吳記”獨創的牛肉“秒盤”,已經取得了國家專利。
不僅是牛肉火鍋,“杏花吳記”制作的牛肉丸也特別講究。吳宗林說,“牛腿肉蛋白質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少。我做的牛肉丸,完全選用新鮮的牛腿肉,分肉時嚴格要求庖工,必須將脂肪剔除得干干凈凈,絲毫不留。”
在不產牛的潮汕,吳宗林靠著精細,將牛肉做出了極致。
守味求新
2017年,潮汕牛肉火鍋被汕頭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吳宗林覺得,既然是“遺產”,老祖宗留下的技藝不可丟。牛現宰、肉現切的規矩,清淡口味不可變,“否則,還叫什么潮汕牛肉火鍋?”
但是,在堅守、傳承的同時,吳宗林也講求變化和發展。
傳統和現代同行普遍選用六齒牛,作為潮汕牛肉火鍋的食材,吳宗林卻改用八齒牛,因為牛肉的口感更好;傳統和現代同行都認為,一頭牛只有約37-38%的牛肉可用作潮汕牛肉火鍋的食材,“杏花吳記”的火鍋菜品單卻向食客介紹,除了牛角和牛蹄,一頭牛幾乎全身都可涮食,只是涮時長短不同。
潮汕牛肉火鍋現切現涮,傳統的刀法刀功不可替代,牛肉丸則可以由手打變為機打。但機打前剔除牛肉中的脂肪,仍然堅持由人工完成。
吳宗林對傳統的最大發展,是將食材的安全做到了極致。
(圖為在火鍋店內建立食材檢測室,創全國之先例。鄭佩珊 攝)
庖工進入后廚、員工進入車間,都須經消毒液凈手、風淋機除塵;緊挨著后廚,“杏花吳記”建立了潮汕牛肉火鍋店第一家食材檢測室。
吳宗林告訴我,“杏花吳記”對牛肉丸、牛筋丸等的生產工藝,牛肉、牛筋和牛油等原料使用,牛肉和蛋白質含量,都制定了嚴格標準。
潮汕人傳統制作牛肉火鍋,規矩森嚴、從不逾越。吳宗林認為,數據化、流程化、制度化的現代標準,就是對傳統老規矩的傳承和發展。
2024年8月,“杏花吳記”順利通過了ISO9001、ISO22000、HACCP三大質量體系認證,標志著“杏花吳記”的牛肉產品在產品質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及食品的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等,均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吳宗林說,他不僅要讓食客們吃得爽口,更要吃得安心。
大味至淡
一鍋清白水、或者牛骨湯,無油少鹽,頂多加上幾片嶺南的南姜、幾段大蔥白或者玉米棒;蘸料只是源于潮汕的沙茶醬、或者普寧豆醬。
(圖為擺滿了各式各樣鮮肉的“牛火鍋宴”。鄭佩珊 攝)
相較于鍋底重麻辣的川渝火鍋、蘸料重醬香的北方火鍋,重清鮮、講求牛肉原汁原味的潮汕牛肉火鍋,真可謂是火鍋餐桌上的一股清流。
“讓牛肉原汁原味,就是潮汕牛肉火鍋的潮汕味。”吳宗林說,“只有水清味淡,不讓鍋底和蘸料喧賓奪主,才能品嘗出牛肉的原汁原味。”
吳宗林經營“杏花吳記”,不僅堅持突出“大味至淡”的潮汕味,自己也悟出了“大味至淡”的人生本色和哲理,追求“至淡”的生活。
除了相牛、解牛,吳宗林閑時喜歡獨自喝功夫茶,遠離商場上的應酬,與朋友的交往“淡如水”。但是,每當他遇到困難,平日“淡如水”的朋友們總能夠雪中送炭,因為朋友們從“淡”中看到了吳宗林做人的本色。
(吳宗林[中]既是老板也是員工,每天堅持和員工一起工作。楊應森攝)
近年,潮汕牛肉火鍋走出潮汕,紅遍全國。一些同行也通過加盟聯鎖,大肆擴張。我問起吳宗林有無加盟擴張的打算,他堅定地搖了搖頭,“要做到活牛現宰、鮮肉現切,很多地方、尤其是大城市,至少現在不可能。”
吳宗林認為,盲目擴張“會讓潮汕牛肉火鍋失去潮汕味。”
(每天眾多市民不顧路途遙遠,專程開車或乘車到“杏花吳記”銷售部購買新鮮牛肉,圖為銷售部一角。鄭佩珊 攝)
“我要堅持做1米寬、千米深的店。”吳宗林用一句潮汕方言俚,表達了他的意愿和追求:意思是一條窄巷走到底,“酒好不怕巷子深。”
自從在中央電視臺露臉,吳宗林和他的“杏花吳記”在網上紅火起來。但他對我說,“杏花吳記”絕不做網紅店,自己也絕不當“網紅”。
這就是吳宗林,一個普普通通的、執著的“潮汕守味人”。
(楊應森)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