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東部歐洲那場沖突的僵局越來越明顯了。兩邊你來我往打了這么久,誰都沒能占到絕對上風,說到底,還是地面上能調動的人手成了關鍵問題。
其實明眼人早就看出來了,一方投入到前線的作戰人員也就二三十萬,可他們要做的不只是打贏眼前的對手,還得控制大片區域。這種情況下,人手不夠的短板早晚要暴露。要知道,在裝備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想拿下一場仗,手里的兵力往往得是對方的三倍才行。一開始他們確實占著優勢,但隨著外部不斷有各種武器裝備送過來,前線人手緊張的問題就越來越突出了。更麻煩的是,雖然空中力量能掌握主動權,可實際出動的次數并不多,對后方的打擊大多靠遠程武器和無人裝備,根本沒法徹底切斷對方的物資運輸線,這就導致對方總能把補給送到前線,兩邊就這么耗著。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俄方最近出臺了一項新政策 —— 允許非本國公民加入其武裝力量。相關的幾項法規都做了修改,只要是沒有國籍的人或者外籍人士,都能簽合同上前線,合同期限到局勢緩和、特殊狀態結束或者沖突停止為止。這項政策從公布那天起就生效了,官方說法很直接,就是為了 “采取緊急措施補充武裝力量的人員”。
這步棋走得挺有意思。這么一來,要是有其他地方想幫把手,完全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派人過來,還不用直接出面,能省不少麻煩。但話說回來,人家憑什么愿意來?還得看能給出多少實際好處,不然很難在短時間內招到真正能打仗的人。現在那些零散的外籍參戰人員,待遇和保障跟本國士兵差得遠,就算政策改了,想讓人家放心賣命,恐怕沒那么容易。
說到底,這政策一出來,就等于明著告訴大家:前線的人手是真不夠用了。繼續硬撐不是不行,但代價肯定不小,搞不好就得傷筋動骨。有人可能會問,為啥不直接擴編自己人?道理很簡單,一下子招太多本國人,容易引發內部不穩定,而且他們本來人口基數就不算大。更重要的是,招本國人要培訓、要給待遇,成本不低,還不如直接找那些有經驗的外籍人員來得快 —— 沒經驗的來了也是白搭,誰也不會干這種賠本買賣。
這場沖突打到現在,兩邊的壓力都不小。只不過另一邊背后一直有外部力量持續輸血,又是給武器又是給物資,看起來好像還能撐住。但明眼人都清楚,要是沒了這些外部支持,他們能不能扛過一個月都不好說。
現在俄方放出這個政策,說白了就是想解燃眉之急。人手問題不解決,別說推進了,想穩住現有的局面都難。但這招能不能管用,還得看后續 —— 畢竟招人不是喊口號,得有實實在在的好處,還得讓人覺得靠譜。不然就算政策放開了,也未必有人愿意來蹚這渾水。
說到底,這場仗打到這份上,拼的早就不只是前線的火力了,更是后方的人力儲備和持續支撐的能力。現在這步棋一落,接下來的走向恐怕會更有看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