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山間,車燈匯成一條“紅色綢帶”,將地圖填成深紅色——并非通勤高峰,而是人們奔赴一場“村晚”。延安,這個銘刻著革命史詩的名字,此刻正被這抹充滿生機的現代“紅”點亮。
7月10日,發生在陜西延安河莊坪鎮趙家岸村的這一景象,不僅是當地文旅融合的生動注腳,更折射出中國鄉村文旅蓬勃興起的新力量。
曾幾何時,“村晚”是年節限定的鄉村盛事。而今在河莊坪鎮,它已悄然演變為常態化的文旅產品。節假日與旅游旺季,鄉親們成為舞臺的真正主角。
“村晚”的舉辦地兀里紅謠文旅中心,以群山為幕、窯洞民宿為景,天地之間,村民的歌聲唱出心中熱愛,走秀秀出文化自信。陜北說書藝人劉龍龍將陜北酸曲里的傳統小調重新填詞,既有“愛青山愛綠水愛藍藍的天”這樣的洗腦前奏,又有“愛延安愛寶塔愛我們鄉田”的正能量傳頌。模特隊的阿姨們身著新中式,走出了人生下半場的從容閃耀,孩子們則帶著瓜果蔬菜走上“村T”,推薦家門口的地道美味,一把把分發的狗頭棗更是甜到了游客心里。
“村晚”的常態化,其意義遠超一場表演本身。它真正讓老百姓與向往的生活實現了雙向奔赴。
從趙家岸村到全國各地,“村晚”為何辦一場火一場,觀眾熱情始終高漲?
核心在于“村晚”將鄉村生活轉化為一種沉浸式、互動性的生活劇場。游客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市井生活的深度體驗者與參與者。鄉村特有的煙火氣與人情味,在此刻成為最稀缺也最動人的旅游資源。
這種轉變帶來的價值躍升清晰可見。河莊坪鎮的葡萄價格不菲卻供不應求,正是生活方式溢價的生動體現。游客紛至沓來,不僅為購買果實,更為了體驗采摘樂趣、感受田園寧靜、享受親子研學時光。
兀里紅謠文旅中心構建的,正是一個完整的鄉村休閑度假場景:窯洞民宿、蔬果采摘、垂釣、非遺街區、農耕研學基地……當農產品與獨特的鄉村體驗、文化活動、社群互動緊密結合,其附加值便實現了質的飛躍。
大棚里30元一斤的葡萄,售賣的不僅是果實,更是采摘過程的歡聲笑語、周末身心的放松愉悅、以及對當地風土人情的鮮活記憶。從賣產品到賣生活方式,這正是鄉村文旅融合撬動經濟效益、拓寬農民增收新路徑的核心密鑰。
從延安一個村的“村晚”實踐中,不僅展現了鄉村文旅融合的巨大潛力,更讓人捕捉到了一種深植于中華文化、蓬勃向上的中國式新活力。
全國興起的“村晚”熱潮,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場景力”密碼。它昭示著鄉村不再是等待外部輸血的被動客體,而是通過主動構建自身獨特的吸引力磁場——吸引資金、人才與游客,形成可持續的內生發展動力,讓人們愿意來、愿意留、愿意消費,最終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由衷期待,這樣點亮鄉村、激活內生動力的“村晚”,可以再多一點,再亮一些。
原標題:《“村晚”之火,“燒”出了鄉村文旅的哪些真需求?丨鋒面評論》
欄目編輯:潘高峰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趙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