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戲在景中、人在戲里”的獨特觀演之旅 朱萌攝
巍巍太行,夜色蒼茫。在山西省武鄉縣太行龍湖畔,沖鋒號聲打破山里的寧靜,隨即一連串炮火聲引來一片驚呼。正值暑期,大型實景演藝《太行山上》正常上演,以天地為幕、以山河為臺,將那段太行山中的烽火歲月重新鋪展于今人眼前。
回望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在此長期駐扎,武鄉被譽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
近些年,山西還編創了情景劇《四年》、實景劇《左權》、紅色舞臺劇《漳水回瀾》等紅色演藝作品,成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碼”。為了講好紅色故事,當地舉辦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專業技能人才大賽,以賽促學、以賽選優,培養出多位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為紅色旅游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暑期開始,不少學生來到武鄉,奔赴生動沉浸的紅色課堂。走進演出場地,一個個紋絲不動如雕像一般的戰士進入視線。還沒摸清情況的觀眾好奇地打量著這些握槍、提刀、吹號、擎旗的演員,好奇他們的下一步動作。隨著場地內音響響起,燈光大亮、煙霧四起,這些“雕像”忽然動了起來,演出場地霎時成為硝煙彌漫、槍林彈雨的戰場。“這么多觀眾在身邊環繞,但演員特別投入,絲毫沒有出戲。演出一開始,我們就被現場營造的氛圍帶到了劇情中。”觀眾萬方說。
隨著劇情發展,觀眾緩步行走在被布置成太行山村落的劇場中。山坡上,羊倌看管著羊群,婦女三三兩兩在一起做著手中的活計。“大家小心腳下,從這邊進入下一個場景。”場景切換間,負責引導的工作人員用手掌護住置景拐角處凸出的棱角,不斷提醒著觀眾,劇情發展則由老人與小孩以對話的形式引出。
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趙藝齊說,《太行山上》故事并不復雜,現場體驗最讓人難忘,尤其是演到敵人用機槍向下掃射時,自己緊張到無法呼吸、四肢發軟。“歷史于此刻被照亮,又豈止在書頁之間。無法想象革命先烈要以怎樣的信念,才能勇敢地沖向敵人的槍口。”趙藝齊感慨,代入人物,她真正理解了何為太行精神。
自2021年首演至今,大型實景演藝《太行山上》以“戲在景中、人在戲里”的獨特觀演體驗,吸引無數觀眾,400余場演出好評如潮。
劇場負責人表示,行進式轉場的方式、恢宏的舞臺設計以及絢麗的燈光效果,非常貼近年輕人的口味。近年來,《太行山上》推出針對紅色劇場研學項目“太行豐碑·小戲骨創演營”,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打造沉浸式體驗營,為游客提供沉浸式劇場研學的新體驗,通過實踐感受紅色文化,激發青少年的愛國情懷。
山西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數量眾多、類型豐富。近年來,山西推動紅色旅游演藝發展,《在太行山上》《遇見娘子關》《首戰平型關》《左權》等紅色實景劇,憑借技術創新、情感共鳴與沉浸體驗的多維突破,讓革命歷史從教科書走入年輕人心中。
山西紅色旅游演藝何以“圈粉”年輕人?基于真實的歷史事件是根本。今年“五一”假期,大型實景劇《首戰平型關》在靈丘縣平型關大捷遺址上演,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八路軍戰士的英勇無畏和軍民魚水情的感人場景。同時,從旁觀者到劇中人的身份轉變,也為游客帶來了更多立體、深入的歷史體驗感。
遍覽在三晉大地上不斷涌現的紅色旅游演藝項目,逼真的戰斗場景、震撼的視聽效果與厚重的歷史場域相互交融,創新實現了紅色革命文化的現代表達,為游客帶來身臨其境的精神洗禮。
2025年7月12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特別報道
《山西:重回太行山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