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淬火年代》這部年代劇已接近尾聲,最讓人唏噓的是“成功人士”錢宏明不得不跳樓自殺。。
他曾在時代的大潮中突飛猛進,只用六年時間就配齊了成功人士標配:車子、房子、孩子和位子。
最后的結局卻很慘。
表面上看,他是被債務逼到退無可退的地步,為了保全姐姐和妻子孩子,不得已選擇了自殺。
但其實深層原因是他的“病態好勝心”,使他一步步走到了終局。
錢宏明從小家境貧寒,卻偏偏和“廠二代”柳鈞成了好朋友。
柳鈞從小就學鋼琴,這是那個年代很多人望塵莫及的優越條件,但錢宏明上學用的鉛筆,都是姐姐用自身清白換來的錢買的;
柳鈞隨手送給同學的進口巧克力,是錢家一家人半個月的伙食費。
錢宏明從小就當柳鈞的“小跟班”,自卑卻不服輸。
柳鈞留學德國六年,錢宏明用這六年爬到了進出口公司經理的位置上。
為了顯示自己的風光,他特意開車去機場接柳鈞,并從此開始有意無意地彰顯自己的“不凡”。
柳鈞的一步步發展,也更激發了錢宏明的好勝之心,他總想壓柳鈞一頭。
后來他炒信用證炒期貨炒房產,繼而搞起了私人借貸,生意越做越大,卻越來越像在鋼絲上跳舞卻不自知,他用這種世俗上的成功大大滿足了自己的“好勝心”。
可惜運氣總是會用盡的,只是有些人快些有些人慢些。
當他大手大腳地花錢并春風得意地包養女大學生時,危機正一步步向他襲來。
先是全球經濟危機,接踵而至的是銅期貨大虧,加上銀行收縮貸款,錢宏明資金鏈斷裂,向別人借的上億資金還不起利息,被債主追逼。
即便這種情況,他也沒向柳鈞借過一分錢。
本來被他保護得好好的妻子嘉麗,不聽勸阻,傻傻地從澳洲回來,進關即被控制,還乖乖供出了他的藏身之地。
失去一切的錢宏明只好自殺。
可以說,錢宏明一直在“病態好勝心”的驅使下向前狂奔。
正常的好勝心可以促人奮進,但如果成了唯一的執念,這好勝心就成了毒藥。
02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過度補償”,說的是一個人因在生理、心理或社會生活方面有缺陷,產生了自卑情結,而后采取過分行動,以求解脫。
錢宏明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因自卑產生了巨大的心理空洞,成年后通過極端方式試圖去填滿。
他每一次在柳鈞面前刻意的炫耀,每一次生意場上孤注一擲的豪賭,都是對自己那個曾卑微如塵的“小跟班”身份的“過度補償”:看我!快看我!現在的我多么風光。
表面上看,他贏了柳鈞,他擁有了柳鈞沒有的財富、排場。
當“贏”本身成為唯一的執念,底線便開始模糊、崩塌。
人生的支點過于單一,就會非常脆弱。
03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破除執念,活得通透,人生才能更順遂。
執念和過度補償,本質是“用力過猛”,違背了“道”的自然與平衡。破除它們,不是靠更強的意志力去對抗,而是學會“順其自然”、“回歸本真”。
破除執念需要五步走。
1.覺知“物極必反”。
《道德經》中說:“反者道之動。”
事情發展到極端,就會朝相反方向走。你越想抓住什么、證明什么、彌補什么,往往越容易失去平衡,事與愿違。
你越因為自卑而“過度補償”,比如瘋狂工作、炫耀、追求完美,內心那個“我不夠好”的空洞感反而越強烈,人越累,關系也越緊張。
當發現自己又在“拼命”或“強求”時,提醒自己:在追求目標時留點余地和彈性,接受事情有它自己的節奏和可能的結果。
告訴自己用力過猛,容易翻車;放松一點,反而可能柳暗花明。
2.要“知足知止”,定期盤點自己擁有的,真心感恩;在追逐的路上,懂得給自己設個“休息站”或“終點線”。
《道德經》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才能長久。
有人因童年缺愛,就拼命討好所有人尋求認可(過度補償),往往換來的是精疲力竭和不被珍惜。
有人因害怕失敗,就永不滿足地追求更多、更好,這像一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
這時候問問自己:多少才算夠?我現在擁有的,哪些其實已經很好?在感到內心那個“不夠”的聲音又響起來時,嘗試主動“喊停”。
知足,不是躺平,而是看清自己真實的、合理的需求邊界,不被無窮的欲望和恐懼綁架。
適可而止,是保全自己能量的智慧。
3.擁抱“少即是多”,清理內心 “貪多”的念頭,聚焦真正重要的核心。
《道德經》中說:“少則得,多則惑。”
少取反而能獲得,太多了反而迷惑。
什么都想要,反而什么都抓不住,心也亂了。
執念和過度補償,往往就是“貪多”的表現,想要更多的認可、更多的成功、更多的安全感來填補內心的坑。
與其拼命向外抓取,不如回歸內心,看看那個“空洞”到底是什么?它真的需要那么多外在的東西來填嗎?
關注真正重要的一兩件事,反而更容易獲得內心的安定和滿足。比如,與其討好所有人,不如真誠對待身邊重要的幾個人;與其追求事事完美,不如把關鍵幾件事做好。
4.有意識放下那些“我應該…”、“我必須證明…”的沉重包袱,做心理斷舍離。
《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增長知識技能需要做加法,但破除內心的枷鎖恰恰需要做減法,減少不必要的欲望、念頭、自我證明的沖動。
我們習慣了“我要更多”、“我要更好”、“我要證明自己”。
這些“要”的背后,常常是焦慮和匱乏感。
有意識地去“損”—— 放下那些“必須”、“應該”的念頭,放下對結果的過度期待,放下那個時刻想證明自己“很行”、“很值得”的緊繃感。
就像清理房間一樣,定期清理內心那些堆積的、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問問自己:這個念頭或行為,是來自內心的平靜力量,還是來自恐懼和匱乏?如果是后者,必須要放下它。
5.學習“水德”:待人處事柔和一點,不硬扛,不硬爭,像水一樣順勢而為,滋潤而不爭奪。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于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正因為不爭,所以沒有過失怨尤。
執念和過度補償,常常是“爭”的表現,和他人爭高低,和自己較勁,和命運對抗。
總想爭贏、證明自己是對的、比別人強,或者用過度表現來掩蓋弱點,這都很耗能,也容易引發沖突。
學習水的智慧:柔軟一點,靈活一點,雖柔卻強。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有弱點,不必事事爭先。
把能量用在真正滋養自己和他人的事情上,而不是消耗在“爭”和“證明”上。
“不爭”,不是懦弱,而是內心強大、無需外物證明的從容。
04
破除執念和過度補償,不是消滅你的渴望或努力,而是讓你從“用力過猛”的消耗狀態,回歸到一種更自然、更輕松、更有韌性的生命狀態。
就像《道德經》中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了解別人是聰明,了解自己才是智慧;能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
放下那些沉重的執念和夸張的表演,你本真的樣子,就足夠好,也更有力量。
讓心回歸“自然”,也許會活得更自在通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