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90后作家劉楚昕的《泥潭》,榮獲第二屆漓江文學虛構類獎。
頒獎典禮上,劉楚昕用顫抖的聲音,回顧了人生中的悲歡離合。
余華等一眾文化人士,聽著聽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又哭了。
然而,比起劉楚昕的經歷,他筆下的故事,更顯得悲壯、凄涼。
有文壇前輩稱:《泥潭》是“新生代作家對苦難最具穿透力的書寫”。
小說以清末民初為時代背景,講述了跌宕命運里,一個個普通人的沉淪與抗爭。
在書里,你會看到可憐的窮苦人,為了一口飯食,卑微地跪地乞討;
你會看到無辜的人,被誣陷打壓,被欺辱折磨;
你也會看到,厄運下、痛苦中,人是怎么撕開命運的缺口,獲得一線生機。
黏稠如泥潭的命運,裹挾著螻蟻眾生,在腐爛的草葉間,把人拋入絕境。
但熬過來,挺過來之后,恰如劉楚昕所說的:多少痛苦,回看都是傳奇。
無論幸與不幸,只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也能將自己的命運改寫成傳奇故事。
1
命運泥潭里,太多人在苦苦掙扎
余華為《泥潭》寫了一句導讀:在亡靈開口那天,歷史開始講述。
書一開篇,旗人子弟恒豐的靈魂,飄出被槍打爛的軀體。
他用飄忽的意識,瞬間帶我們走入了那段泛黃的歲月。
恒豐,旗人將軍恒齢(líng)之子,原本在齊齊哈爾的軍營里做事。
1911年,恒齢因戰爭被殺。
伴隨著恒齢的死,恒家的人像被大浪打碎的船,七零八落地走散。
聽聞噩耗后的恒豐,立刻動身趕赴武昌,試圖尋找走失的妹妹恒妤。
恰恰是這番尋覓,讓這位出身顯貴的少爺,見識了什么叫眾生悲苦。
回鄉的火車上,他目睹人販子賣人、惡霸索要錢財、重病的老人苦苦哀嚎……
下車后,他又遇到了光著腳跟在人后面跑的乞丐、拴了騾子坐在樹下休息的腳力、赤膊擺地攤賣跌打藥的藝人、挑擔子沿街叫賣的小販、低頭為人補鞋子的皮匠、瘸了腿還在推獨輪車的車夫……
其中,有個乞丐名叫八十四。
八十四年輕時,有位季老爺發善心,出錢雇八十四打架。
為了填飽肚子,八十四就算被人拿刀砍,也閉著眼往前沖。
后來季老爺玩夠了,就撇開八十四,跑去讀書,做官去了。
而八十四呢,漸漸上了年紀打不動了,就做了乞丐。
做乞丐后,他練就一副“笑”的本事。
別人啐他、打他、罵他,他笑;從惡狗嘴里搶來一點飯菜,他笑;
巡警把他抓去站籠,屎尿浸了一褲兜,他還笑……
但他的笑,卻深深地刺痛了每一個人。
蕓蕓眾生,凄苦無比,就像書里的這句描述:
人,就像活在陰溝里的老鼠、蜈蚣、蝎子,一塊塊巨石壓在頭上。
很多時候,生活就像一個黑黢黢的泥潭,陷入其中的人,很快就被吞噬。
所有抗爭的力氣,都被泥潭消解掉,所有的出路,都被黏稠的淤泥堵住。
劉楚昕在書里感慨:人生,有時候就像“陷在泥潭里無法脫身”。
但凡踏上人生路,任誰,都要做好路遇險灘,腳踏泥濘的準備。
2
泥濘人生路
總有人咬著牙一步一個腳印在走
《泥潭》中,恒豐的亡魂,還時不時閃回到自己的人生場景中。
當他再次細細地俯瞰命運,才驟然發現,自己的悲劇竟怪不得旁人。
回武昌后,他找不到妹妹,還莫名其妙地被一個反革命團體糾纏。
漸漸地,他心中的苦悶與日俱增,他也一日日墮落下去。
他殘忍地強奸了一個女仆,又將她殘忍拋棄,臨走前還狠狠辱罵了對方;
他不顧同伙勸阻,大搖大擺地在巡警面前挑釁,甚至當街暴力襲警。
如此瘋狂,結局就是,被亂槍射殺,迅疾又潦草地結束了一生。
其實,縱觀整部小說,作者著墨最多的,還不是恒豐。
而是一個叫關仲卿的進步青年。
關仲卿,和恒豐一樣,目睹過太多人間悲劇,心靈也遭受過重創。
但比起恒豐的墮落,關仲卿卻篤定地踏上了救亡圖存的革命之路。
他去日本留學,學習新思想,新文化;回國后,投身救國救民的事業;革命成功后,又馬不停蹄地收拾殘局。
他不是沒有走過彎路,也經歷過人與人之間的欺騙與背叛,更遭受過靈魂上的折磨。
他曾立志進入官場,可進入后,卻發現官場早已腐朽不堪;
他想與一群人共謀事業,可這些人又唯利是圖,毫無底線可言。
他想用教育開啟民智,可總是一番付出后,被人笑是“書呆子”。
這一切的一切,令關仲卿苦惱不已,但卻絲毫沒有消減他的斗志。他四處奔走,積極謀事,最終在一次戰役中成就了自己。
而后,他協助新政府,肅清余孽,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
說來很巧,恒豐妹妹恒妤,與家人失散后,被拐去做了娼妓,幸得關仲卿所救。
關仲卿將恒妤送去教堂,為她捐了不少錢,后來還幫她將自殺的父親恒齢重新安葬。
故事最后,他安全地轉移到南京,謀了一份不錯的差事,在亂世中保全了自己。
或許,這就是自甘墮落與努力生活,命運上的迥異。
生活中,太多人像書里說的:“每次提到命,就失去抵抗,像被制服了一樣。”
但也有人,就算活在陰溝的石縫中,也有推開頭頂巨石的魄力。
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從不氣餒,從不在命運前束手就擒。
而這些人,最終也會如作者所言“擦干腿上的泥巴”,走向人生的坦途。
3
我們這輩子經歷的所有痛苦
回頭再看,都會成為傳奇
小說最后,作者講了一個很特別的人。
他叫馬修德,比利時人,二十歲出頭,就踏上了東渡傳教的路。
在幾個月的航行中,他差點得瘟疫死掉,好歹撐著一口氣踏上了中國。
來荊州后,馬修德在貧民窟里建教堂,和貧民們同吃同住,日子過得很是艱苦。
后來革命爆發,戰亂下,他見過太多生離死別,卻又無法用他所信仰的教義化解。他就那么痛苦、迷茫、無助地活了很多年。
但慢慢地,他也接納了,不再只是愁悶,而是去做一件件具體的事。
他施舍錢糧,救助弱者,收養棄嬰,幫所有求助他的人渡過人生難關。
在馬修德的日記里,詳詳細細記錄了他在中國30年的經歷。
恒妤、關仲卿,還有無數走投無路的人,乞丐、妓女、病重的人……都與他有過交集。
所有人的命運在他這里匯合,最后都因他的幫助,有了各自的歸宿。
晚年時,馬修德神父,備受世人尊重,還被記錄在了地方志中。
而《泥潭》的作者劉楚昕,也有過類似痛苦的經歷。
他20歲那年,父親驟然離世,劉楚昕決定開始寫小說,以表達對父親的懷念。
他本想做出點成績,但無數次投稿,又無數次被拒,一直是個文壇小透明。
時間一久,經受的打擊越來越多,他內心也越來越焦慮、壓抑。
不少人勸他放棄,但他就是不甘心,就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2013,劉楚昕開始寫《泥潭》。
他不分晝夜地創作,陸陸續續寫了50萬字,但小說始終無法令自己滿意。
那幾年,他痛苦難耐,就像活在一個令人窒息的牢籠中,無法逃脫。
然而,命運給出的考驗,遠不止于此。
2021年,相識多年的女友因病去世,劉楚昕簡直是痛徹心扉。
女友留下遺言,希望劉楚昕寫出一部偉大的作品。
就這樣,為了完成女友遺愿,他重新將《泥潭》修改刪減。
經歷千難萬苦,劉楚昕終于用《泥潭》書寫了他的傳奇。
頒獎典禮上,說起這些往事,劉楚昕一度哽咽。
他擦干眼淚,對自己,也對所有人說:
“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痛苦,但回頭想想,都是傳奇。”
無論干大事的人,還是小老百姓,都有陷入命運泥潭的時候。
理想破滅的悲憤、生計艱難的辛勞、生老病死的無助……隨便哪一樣,都令人痛徹心扉。
但活著活著,等跨過人生的那一道道坎兒,你再回首看看,就會發現:
所有痛苦,都化成了一段段傳奇故事。
所以,別氣餒、別絕望,痛快地演出自己的故事,你的人生必將精彩無比。
《泥潭》獲獎后,有人問劉楚昕:人這輩子,到底該怎么活?
他說:小說里的每一個字,都是我最誠摯的答復。
不要去憎恨命運的苛待,沒有人的人生會一帆風順。
人這輩子,就是一個不斷痛苦,又從痛苦中覺醒的過程。
與其順著泥潭下墜,不如狠下心,哪怕濺一身泥,也要拔腿出來,扎扎實實地走下去。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一程路有一程路的風景。
點個贊吧,勇敢又熱烈地活下去,你就會成為自己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