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凌晨,基輔的夜空被一連串爆炸照亮:400多架無人機和18枚導彈——包括“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與“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如雨點般傾瀉在這座城市。住宅樓、醫院、倉庫在火光中崩塌,濃煙遮蔽了整個城市的天空,持續十小時的轟炸將基輔變成了人間煉獄。這已是俄羅斯連續第二天發動大規模空襲——就在前一日,俄軍剛創造了開戰以來最大規模襲擊紀錄:728架無人機和13枚導彈同時撲向烏克蘭全境。
這場看似針對烏克蘭的雷霆打擊,實則暗藏著一個跨越大西洋的政治信號。就在空襲發生前兩天,特朗普在白宮內閣會議上公然用“bullsh*t”(胡話)一詞形容普京的表態,并抱怨與普京的通話“持續很長時間,卻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當記者追問是否將采取行動表達不滿時,這位以“交易藝術”自傲的總統宣稱正在考慮對俄實施次級制裁法案,計劃對購買俄能源的國家征收高達500%關稅。
克里姆林宮迅速給出了自己的回應。發言人佩斯科夫輕描淡寫地將特朗普的粗鄙歸因于“習慣使用強硬風格表達”,強調俄方“保持冷靜”并希望繼續對話。這種表面隱忍實則是精明的戰略考量:俄羅斯既需美國充當調停人推動“以打促談”,又需防止特朗普政府進一步升級制裁。當語言無法維護尊嚴時,導彈便成為最直白的回應。正如俄國防部戰報顯示,空襲精準指向烏軍用機場和軍工設施,尼古拉耶夫地區的烏海軍陸戰隊部署點更遭導彈精確打擊。
特朗普政府的對烏政策如同鐘擺般搖擺不定。7月1日,五角大樓剛宣布暫停部分對烏軍援,理由是“審查是否符合防御戰略”。一周后,特朗普突然改口宣稱已批準運送“防御性武器”。這種反復無常暴露了美國戰略困境:既想消耗俄羅斯,又擔憂自身武器庫存過度下降。
軍援的不確定性正加劇烏軍戰場困境。俄軍不僅在哈爾科夫、頓涅茨克等方向發動攻勢,更采用“導彈+無人機”飽和式攻擊消耗烏防空系統。烏武裝部隊總參謀部數據顯示,前線單日交戰達201次,俄軍動用15枚導彈和65枚精確制導炸彈實施打擊。面對如此強度,澤連斯基在羅馬緊急會見美國特使凱洛格,強調美方恢復軍援信號“十分重要”,尤其急需防空系統和無人機聯合生產項目。
空襲背后的戰略威懾意圖清晰可見。俄方借此向西方宣告:即便面對特朗普的“極限施壓”策略,俄羅斯也絕非伊朗般的可威懾對象。這種強硬姿態與戰場優勢形成共振——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公開表示,隨著戰局轉向對烏不利,直接對話才符合烏方利益。
歐洲領導人也開始反思戰略失誤。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直言俄烏沖突已讓歐盟“耗費千億歐元卻未獲勝利”,他犀利指出:“當美國政策轉變導致跨大西洋關系裂痕時,這場戰爭對歐盟已是失敗。”更嚴峻的是,空襲摧毀的能源設施可能引發連鎖危機。聯合國難民署此前警告,持續破壞或致“百萬人面臨冬季生存危機”,這恰是俄羅斯將能源武器化的戰略籌碼。
當特朗普用市井臟話宣泄外交挫敗感,普京以導彈書寫回應時,真正的代價正由烏克蘭平民承擔。敖德薩34名空襲傷者的哀嚎、基輔50萬戶斷電家庭的黑夜,都在叩問著國際社會的良知。這場“以炸促談”的危險游戲里,和平曙光似乎比防空警報間隙的寧靜更為短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