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曾說:“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而這煙火氣里,藏著一個人的日子過得到底好不好,藏著身體的密碼?!?/p>
老輩人也常講:“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話說的不只是吃飯頂餓,更是說吃飯這件事,連著精氣神,連著壽命長短。
你仔細瞧,那些活得硬朗、走得從容的老人,多半在吃飯上有自己的講究。人活多久,真不用瞎猜,看他吃飯的模樣,基本能摸個大概。
這三個特征,尤其明顯,占全了的人,往往身子骨更結實。
一、吃飯有“度”,從不貪嘴——《黃帝內經》說“飲食有節”,節就是分寸
你看那些長壽的人,吃飯像有個準星,到了七分飽,筷子就放下來了。不是刻意餓著,是知道“胃滿則氣逆”,多一口都覺得脹得慌。
家里老人常說“晚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這話聽著俗,理卻實在。他們吃饅頭,從不強塞一整個;喝粥,碗底總得留一口;就算遇到最愛吃的紅燒肉,也只夾兩塊,慢慢嚼,品夠味就停。
反觀有些人,見了好吃的就剎不住車,撐得扶著墻走,還說“吃飽了才有力氣”。可老話講“貪吃貪睡,添病減歲”,胃就那么大,硬塞只會累著它,日子久了,毛病自然找上來。
《黃帝內經》里“飲食有節”四個字,道盡了吃飯的學問。這“節”不是摳門,是對身體的體恤。到了飯點好好吃,吃夠了就停,不貪不撐,胃舒坦了,身子才能穩。
二、不挑不揀,啥都嘗點——老話講“五谷為養,五果為助”,雜才養人
小區里的張大爺,今年八十多還能扛著菜籃子逛早市,問他咋保養的,就說“不挑嘴,啥都吃”。早上喝碗雜糧粥,中午啃口窩窩頭,晚上炒個青菜配塊魚,從不嫌粗糧糙,也不忌葷腥。
《素問》里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是啥都得吃點,才能湊齊身子需要的養分。就像種地,只種一種莊稼容易地力虧,輪著種才長得旺。
可有些人偏不,要么頓頓離不開肉,見了青菜皺眉;要么一口葷腥不沾,說“吃素才干凈”。結果呢?愛吃肉的血脂高,光吃素的氣血弱。老話“偏食則病”,一點不假。
人過了中年,更得懂“雜”的好。饅頭面條換著吃,雞鴨魚蝦輪著來,地里長的、水里游的,都嘗點,身子像攢夠了彈藥,才能扛住風風雨雨。
三、吃飯不慌,嚼得細碎——《論語》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細嚼才得味
你觀察過那些吃飯香的人嗎?他們夾一筷子菜,能嚼上十好幾下,嘴里發出的聲響都透著舒坦。不像有些人,狼吞虎咽,菜剛進嘴就往下咽,跟趕時間似的。
老話講“慢吃嚼碎,不傷脾胃”,這是祖上傳下的理。牙齒把食物磨細了,胃才好消化,就像磨盤把豆子碾細了,才能熬出綿密的粥?!墩撜Z》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只是說食物要精細,更是說吃的時候得細嚼慢咽,才不辜負那口滋味。
村里的李奶奶,吃飯慢是出了名的,一碗飯能吃半個鐘頭,可她九十多了,腸胃從沒鬧過毛病。她說“急啥?飯是吃進自個兒肚里的,嚼碎了才養人”。
那些吃飯快的,看似省時間,實則虧了身子。食物沒嚼爛,胃就得費更大的勁去磨,日子久了,胃磨累了,消化就差了。吃飯不慌,慢慢嚼,不只是享受那口熱乎,更是給身子留條舒坦路。
其實啊,吃飯這件事,看著簡單,藏著的全是過日子的智慧。
有“度”,不貪嘴,是知分寸;不挑揀,啥都嘗,是懂周全;吃得慢,嚼得細,是會體恤。
這三樣,說的是吃飯,更是對生活的態度——不急躁,不偏執,懂得順著身子的性子來。
人活一輩子,不就圖個身子硬朗、日子安穩?把飯吃對了,吃舒坦了,壽命自然不會差。不信你瞧,那些飯桌上有講究的人,臉上的氣色、走路的勁頭,都透著一股子踏實的勁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