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國稀土,我們的工廠下個月就得停工!”印度汽車零部件巨頭高管公開喊話莫迪政府“趕緊與中國和解!”矛頭直指莫迪的對華政策。
今年7月,中國對部分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讓依賴進口的印度車企陷入恐慌。全球9成的稀土加工產能在中國,而印度本土技術孱弱,儲量雖居世界第三,產量卻不足全球1%。
這場由美國貿易戰引發的連鎖反應,意外成為壓垮印度制造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時中印邊境線上的硝煙未散,印度工廠的焦灼已經壓不住了,這戲劇性一幕背后,是印度工廠被迫關停的噩耗,是無數普通家庭的生計危機,更是莫迪“大國雄心”計劃的尷尬再現。
過去幾年,莫迪政府展示了一幅宏偉藍圖:印度制造,全球稱雄。2020年邊境沖突后,印度打出“抵制中國”的一系列“連招”:封禁200多款中國手機應用、凍結投資項目、嚴卡中國技術人員簽證,甚至叫停比亞迪1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投資計劃。
莫迪政府試圖借此推動“印度制造”,結果卻事與愿違。
印度的制造業占比不升反降,2023年制造業占GDP比重跌至13%,遠低于25%的目標,較2015年下滑3個百分點。經濟損失更是慘重:電子產業因供應鏈斷裂損失150億美元,10萬崗位蒸發。
機器閑置訂單流失,紡織、電子企業進口中國設備后,因缺乏中方技術人員調試,設備淪為廢鐵。
原材料庫存積壓如山,工人工資賬單依然如雪片般襲來;生產線停頓在尷尬的半成品階段,整個工廠在生死邊緣徘徊。
一位不堪重負的玩具廠老板曾沮喪地告知記者,“如果進口鏈條再斷上幾個月,只能徹底關門大吉。莫迪總理,我們的生存權不是大國棋局的棋子!”
沖突陰影下的供應鏈如同銹蝕的鏈條,隨時可能斷裂。手機、制藥、汽車等行業紛紛告急,印度制藥工業協會更是直接上書政府:邊境僵局讓中國關鍵原料運輸如同闖關,救命之藥都面臨短缺!
數據顯示,中印邊境緊張期間印度工廠物流成本飆升30%,關鍵零部件交貨延遲率高達58%。藥企采購總監桑杰的哀嘆或許道破了天機:“每一次邊境的炮聲,都意味著我們生產線的窒息。”
印度財政部2024年報告坦承:“想振興制造業,必須進入中國供應鏈”。曾經的口號淪為對現實的妥協。
稀土永磁體是電動車、風電設備的核心材料,而中國手握全球產業鏈的關鍵一環。印度汽車制造商協會警告,若8月前無法恢復供應,多條生產線將被迫停擺。這場危機揭開更深層依賴!
原料藥70%靠中國,印度“世界藥房”地位依賴中國活性成分供應;電子產品供應鏈綁定,印度市場70%手機為中國品牌,半導體、顯示屏等關鍵部件長期進口;貿易逆差飆升,2023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達850億美元,進口額較疫情前增長50%。
盡管莫迪政府緊急撥款250億盧比扶持本土稀土產業,但業內人士直言:“技術突破至少需5年,遠水難救近火”。
在產業界的倒逼下,印度政策正經歷靜默調整。
簽證與航班松綁,優先批準中國技術人員簽證,恢復直航緩解商務往來。投資限制局部放寬,允許中國資本在電子、電動車領域持股10%,光伏、電池等“非敏感行業”開放審查。邊境僵局破冰,2024年金磚峰會期間,中印代表達成撤軍共識,為經濟對話鋪路。
不過,印方仍保留底線,TikTok等應用禁令未解除,國防、電信領域投資仍受限。這種“戰術性和解”本質是戰略務實,既緩解企業壓力,又避免被視作對美背叛。
印度政策轉向背后,是外交、經濟、軍事的三重困境。
外交走鋼絲的尷尬,美國施壓印度加入“印太戰略”,但“對等關稅”威脅令印度年損70億美元,遠不如中國市場的確定性。軍事對峙成本高昂,30萬軍隊駐守邊境,每日消耗拖累財政,而戰力差距使長期對抗難以為繼。
產業升級時間窗關閉,歐美未兌現對“印度制造”的技術支持,錯過供應鏈重組機遇。正如印媒所言:“貿易戰勝對抗,是因為誰都輸不起”。
曾經無數經濟教訓擺在眼前,經濟規律絕非強硬手腕可以達到目的的。1970年代前蘇聯傾盡國力與美國軍事爭霸,換來的是工業體系結構性失衡與生活物資嚴重短缺。
當下美國對中國加征的巨額關稅,其成本卻最終轉嫁到美國消費者頭上,歷史用現實反復重申規律之力不可抗衡。
莫迪政府需警惕,民族主義的口號固然響亮,若任其化為無條件的對抗政策,卻極可能讓印度千萬勞動者付出失業的慘重代價。這絕非危言聳聽,當生產停滯、工廠倒閉,最終被壓垮的正是最基層的工薪家庭。以民生為對抗的祭品,是否正走向初衷的反面?
其實前路并不是沒有例子可循,同為中國的鄰居,越南也曾經歷復雜糾結的對華政策搖擺。然而一旦務實之風占據主導,緩和邊界爭端并加強貿易聯系后,越南經濟迎來了蓬勃的發展期。
無數外資涌入設廠,越南制造業參與度飛速提高,人們更是切實享受到產業升級帶來的就業擴大與收入提升。這一切足以說明:擁抱務實合作才是硬道理。印度決策層只要決心轉向,這條清晰的成功路徑擺在眼前!
中印關系的破冰揭示一個硬道理,在全球化產業鏈中,政治對抗終向經濟利益低頭。印度制造商喊話莫迪的背后,是28億人口市場的共同需求,更是“競爭中的合作”這一新型大國關系的縮影。
中國的稀土反制猶如一記警鐘,提醒所有國家,技術自主權才是真正的戰略籌碼。如果印度能借此補齊產業鏈短板,這場危機或將成為其制造業蛻變的起點。畢竟,中國高鐵、5G的逆襲早已證明,卡脖子的痛,終將化為自主創新的動力。
莫迪政府是繼續執著于“勝利的幻影”,在對抗的迷宮中撞得頭破血流?還是果斷卸下沉重的枷鎖,與中國握手言和,打開拯救千萬人生計的務實之門?印度制造商們正等待一個負責任的回答!
參考資料:
印度制造商:只有與中國和解,才能拿到稀土.--2025-07-12 11:35·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