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試圖通過貶低中國航母來抬高自家艦艇的聲望,結果卻適得其反,淪為國際輿論的笑柄。
這一爭議起源于山東艦訪問香港期間曝光的高清圖像,一些印度網民立即抓住甲板“粗糙”的細節進行嘲諷,聲稱“印度國產航母甲板異常光滑”,借此暗示中國造船工藝“落后”。
然而這種言論很快遭到軍事專家的反駁——不僅顯示出對航母設計原理的無知,更暴露出印度在艦船建造、作戰理念等多個層面的重大缺陷。
表面上看,“光滑甲板”似乎象征著現代制造技術的先進性,甚至有媒體渲染稱其具備“鏡面反射”的視覺效果。但事實上,在航母這樣復雜的海上戰斗平臺上,甲板表面的“粗糙度”并非工藝瑕疵,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功能性結構。
通常采用噴砂處理和防滑涂層的方式打造,其核心作用在于為艦載機提供足夠的摩擦力,這對殲-15這類高速重型戰機的安全起降至關重要。要知道,艦載機降落時的速度往往超過每小時200公里,若缺乏足夠阻力,即便配備了阻攔索,也可能因打滑而沖出跑道,而適度粗糙的甲板能顯著提升輪胎與甲板之間的附著力,使飛機能在百米內安全停下。
印度航母表面
不僅如此,航母甲板是全球最危險的作業環境之一,甲板上布滿海水、燃油、液壓油等液體,在飛機、牽引車和地勤人員交錯活動的情況下,防滑處理成為防止滑倒、設備位移乃至重大事故的關鍵防線。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包括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在內的所有擁有實戰經驗的航母國家,均采用類似的防滑設計,唯有印度將“光潔”作為賣點。
更深入分析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后還會發現,除了甲板“光滑”外,它還存在一個更為嚴重的設計漏洞:甲板未設置“系留孔”。
山東艦系留口
所謂系留孔,是指用于將艦載機牢固綁定于甲板上的裝置,無論是在惡劣天氣、遭遇海浪沖擊,還是艦體高速機動過程中,系留系統都是防止飛機被甩飛或撞擊毀壞的核心保障機制。一旦航母航行狀態變化,艦載機必須通過纜繩固定于甲板之上,否則極易因震動而滑動碰撞,造成嚴重損害甚至人員傷亡。
此類設計缺陷難以通過后期改裝彌補,系留系統通常需在建造初期就嵌入甲板結構中,形成一體化布局,后續加裝不僅強度不足,也難以實現合理的分布,嚴重影響艦載機的定位、停放與維護效率。
種種跡象表明,維克蘭特號更像是服務于國內政治宣傳的“展示品”,而非真正具備戰斗力的戰略裝備。
近年來,印度政府大力推動“印度制造”戰略,尤其在國防裝備領域強調本土化生產。然而,航母建造遠非地鐵或汽車制造可比,涉及材料科學、艦載機協同、戰術應用等復雜體系。印度在工業基礎薄弱、科研體系尚未成熟的背景下急于求成,追求“全球形象工程”,最終只能以“光滑甲板”這樣的外觀噱頭掩蓋技術短板。
外界觀察家不禁聯想到印巴空戰中的“自我吹噓”現象。當時印度飛行員阿比納丹在空戰中被擊落,卻被塑造成“民族英雄”,媒體報道他“鎮定自若”“從容喝茶”。如今的航母風波,不過是類似敘事風格的延續。
相比之下,中國目前已擁有遼寧艦與山東艦服役,福建艦也完成海試即將正式列裝。每一艘航母都在設計理念、制造工藝、艦載機配套及后勤支持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系統規劃,并在實際訓練與演習中不斷優化升級。
“鏡面般光亮的甲板”或許能在印度國內博取一時的關注熱度,但在真正的海上對抗中,這種認知偏差終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航母不是表演舞臺,而是實戰平臺;不是用來“照鏡子”,而是為了“投射力量”。如果印度繼續沉迷于表象工程與民族主義情緒,忽視航母建造背后的技術體系與系統能力,那么下一次類似“印巴空戰”的尷尬局面,恐怕已悄然臨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