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百大鎮館之寶”評選
壽縣入圍藏品介紹
近日,由安徽省文物局指導、安徽省博物館協會主辦的全省博物館 “百大鎮館之寶” 宣傳推介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壽縣8件(套)珍貴文物成功入選。它們從歷史深處走來,訴說著塵封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同探尋壽州古城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瑰寶。
春秋三足羊形銅尊
通體玄黑如墨,羊首溫馴靈動,三鉤狀足凌空欲躍。此尊融合中原禮器與淮夷圖騰,既是州來國的存世孤品,更昭示著地域文化在華夏文明的熔爐中淬煉重生。
春秋鹿首附耳銅蓋鼎
器身似鹿,鹿目嵌綠松石,鹿角飾云雷紋,鼎身還圍繞一圈如游龍的蟠虺紋,是春秋時期群舒青銅器珍品。見證了楚國經營江淮時期與群舒文化的深度融合,開創獸形鼎新范式。
春秋夔龍紋銅缽
舒城出土的酒食器,夔龍紋扉棱線條如云卷舒,分鑄焊接工藝展現青銅技藝的精密飛躍,是莊重的器型與繁復紋飾完美融合。此物折射出淮夷文化對中原扉棱的改造,具有地域獨創性。
戰國嵌綠松石
越王“者旨于賜”銅劍
越王勾踐之子鼫與的佩劍,磨礪精細的劍格上,用綠松石鑲嵌鳥篆銘文“王(越)王(越),者旨于賜”。歷經2400年仍流光溢彩,印證《淮南子》所記“歐冶子巧”的傳奇。全國現存越王劍僅數柄,此劍堪稱“劍史活化石”。
戰國郢爰金鈑
戰國郢爰金鈑壽春古城出土的楚金幣,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貨幣。館藏金幣數量冠絕全國,含金量最高達96.19%,有龜版形、楔形等多樣形制,是楚國高超精湛的煉金技術的有力印證。
東漢“元和二年”
鎏金銀神獸刻紋銅舟
銅舟是為供奉宮廷使用的“乘輿”器物,銘款表明為“蜀郡西工”精鑄,50字漢隸銘文詳錄工匠名號與官職。通體施黃白相間鎏金銀工藝,在云氣升騰中神獸奔走,仙人御風,盡顯東漢皇家氣象。
東漢累絲鑲寶
八龍紋金帶扣
東漢阜陵王劉延墓出土,劉延為漢光武帝之子,生前地位尊崇。死后墓中陪葬品亦盡顯奢華,此物以純金打造,除鑲嵌數顆綠松石、瑪瑙和青玉珠,器物表面八條龍均以鏤空云紋烘托,身形矯健、靈動飄逸,具有浮雕感,是墓主皇家身份的象征,印證東漢“百煉金工”的傳奇。
五代“大唐潁州開元寺”大銅鐘
鑄造于五代十國后唐時期,鑄造地為潁州(阜陽),青銅質地、葵邊、圓頂、鐵環系鈕,重達5000斤,鐘身上有724字銘文鐫刻鑄造始末。從寺廟梵鐘到抗戰防空警報,杳杳鐘聲越千年,是江淮滄桑史的“有聲見證”。
▌來源:安徽楚文化博物館
▌編輯:龍震琳
▌審核:小紅花
▌抖音號:@shouxianre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