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專訪|文明對話助推科技共同發展——訪馬來西亞科技與創新部長鄭立慷
新華社記者朱瑞卿 鄭錦強 毛鵬飛
“科技不應有界限,它屬于全人類。”馬來西亞科技與創新部長鄭立慷11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文明多樣性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也為全球科技合作注入了包容與信任的力量。
鄭立慷此次來華出席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他指出,在當前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上升、多邊主義面臨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展現了推動合作共贏、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責任擔當。
“文明對話的核心是包容與合作,這不僅關乎國際關系的穩定與進步,也對科技發展至關重要。”鄭立慷說。當前,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糧食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亟需各國加強溝通、深化協作。“這些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科技合作更不應成為政治博弈的工具。”
他強調,科技發展應服務全人類,不應受限于地理界限、意識形態或制度背景,更不該成為某些國家的專屬資源。“我們應致力于通過科技彌合差距,而不是加劇鴻溝。”
鄭立慷指出,當科技研發僅局限于單一文明或文化時,其成果往往是局部性的,難以適應多元世界的需求。“文明對話能夠幫助我們突破這一局限,讓技術更具包容性和人文關懷。”
在鄭立慷看來,文化與科技從來不是孤立發展的兩個系統。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往往決定了它在促進科技創新上的潛力和活力。“文化是科技發展的根基,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失敗、如何鼓勵探索,也影響著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力。”
他以馬來西亞為例指出,多民族、多語言國家所孕育的文明生態,為科技跨界融合創造了良好土壤。“不同群體帶來了不同的問題意識與解決方式。每種文明背后都有其獨特的積淀,這些智慧一旦融合,就能為科技發展帶來新視角和新動力。”
談及中國近年來在文化與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鄭立慷給予高度評價:“我看到中國通過數字博物館、虛擬文旅等形式,讓文化資源更易觸達、科技產品更具溫度。這種創新不僅有利于文化傳播,也增強了公眾對數字化進程的認同感。”
他特別提到中國近年來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尤其是海納百川的文明氣度對人工智能語料庫構建和算法邏輯的影響。“比如中國的DeepSeek模型,其低門檻和開放架構讓普通人也能享受人工智能紅利。這體現了科技為公的理念,也反映了文明的包容精神。”
展望未來,鄭立慷表示,馬中兩國在文化與科技融合領域合作潛力巨大。“我們可以在數字文旅、文物保護、科技創新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借助彼此的文化底蘊和技術優勢,推動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
在鄭立慷看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全球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每種文明都有其祖先留下的智慧,而這些智慧正是我們構建未來科技的重要資源。通過文明交流,我們可以激發更多跨文化靈感,拓展科技研發的廣度與深度。”
“文明的多樣性不應是障礙,而應是合作的橋梁。”他說,“我們期待與中國等國家一道,通過持續的文明對話與科技合作,讓創新真正惠及每一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