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雙重“壓榨下”的日本,該如何求生?如今,日本給出了最好答案。
日本防衛省發布通報,炒作中國軍機“異常接近”,聲稱連續兩日中國殲轟-7A在東海上空反復近距離跟蹤日本軍機YS-11EB,最近距離只有30米。
(日本防衛省發布的殲轟-7A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機翼下方掛有一枚白色導彈)
據日本放出的現場圖片來看,當時殲轟-7A左翼下方還掛有一枚神秘的白色導彈。防衛省猜測,其極可能是空對空導彈。但對于事發的具體位置、雙方是否有過無線電通信等內容,防衛省拒絕回應。
殲轟-7A大家都不陌生,其作為中國雙方超音速戰斗轟炸機,作戰半徑達到1600公里以上,主要輸出導彈則是霹靂-5。所以,日本防衛省口中的神秘導彈,沒準就是霹靂-5空對空導彈。
該導彈采取雙色多元紅外導引頭與少煙推進器,格斗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主要適配殲轟-7A、殲-7E等老式戰機。
不過,從性能上說,該導彈已經有所落后,不如霹靂-10等第四代格斗彈。以此推斷,當時殲轟-7A掛彈出動,不是從心理上給予日方震懾,就是在執行飛行任務。
而日本被攔截的機型是YS-11EB,屬于一款專門收集飛機、地面設施電波信息的電子偵察機,那么,為何該機型會出現在東海上空,并與殲轟-7A發生交鋒,背后原因就很值得思索了。
(日本炒作中國戰機“異常逼近”,目的不簡單,極可能與美國有關)
說到底,日本所謂“中國戰機異常逼近”,是在故技重施,通過強調中國軍機接近的行為,來弱化自身偵察目的。
早在今年6月份時,日本P-3C偵察機就曾執行偵察任務,結果遭到殲-15戰機尾隨和驅離。當時,日本防衛省一度發布了同樣口徑的聲明。
正如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蔣斌大校所說,日方艦機強闖中國訓練區域,而中方的處置方式,也全程專業克制、合理合法,希望日方今后可以減少此類挑釁行徑。
究其原因,與美國脫不了干系。
一方面,東海連接太平洋和東亞大陸,是中國海上貿易的生命線之一,同時也處于美國第一島鏈中段,是美國構建中國包圍圈的前沿屏障。
據悉,今年4月的時候,美軍“能干”號偵察船曾秘密測繪東海海底地形,試圖尋找中國潛艇。而日本作為美國盟友,自然親力親為,成為美國遏華“鐵鉗”。
(日本為了促成與美國的談判,不止一次打出“中國牌”)
另一方面,美國堅持對日本加征關稅,談判進展艱難,恰逢參議院選舉將至,執政黨擔憂選情受到影響,所以,日本很可能為了讓美收回25%關稅,而做出一些討好舉動,比如打“中國牌”。
至于如何打?像如今這般主動制造摩擦便是典例。其出動偵察機在東海偵察,并在事后倒打一耙,以此幫助美國制衡中國海洋活動。再或者迎合美國封鎖圍堵戰略,聯手開發稀土資源,破解中國稀土出口管控。
只不過,經過多年發展,東海等敏感海域早已成為常態化加壓區域,解放軍艦艇出動次數越來越頻繁,管控力量越來越強,拒絕任何主權讓步。
可以說,日本所謂的打“中國牌”,只會為自己誤判而付出代價,淪為雙輸局面。
美國明顯是挾關稅逼迫各國讓步,以此重構貿易規則,實現“美國優先”。而日本以損害中國利益來換取談判機會,既無法動搖美國原則,也會面臨因觸及中國底線而遭到的反噬。
總之,中國早已形成“執法巡航+基建固化+法律閉環”的戰略支撐體系,無論日本出于什么目的來到東海挑釁,都改變不了局面。
#優質作者流量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