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7月,有位湖北釣友曬出的一條傷痕累累的鰱鳙引起了大量關注。在視頻里,這條鰱鳙躺在地上,身上密密麻麻掛滿了魚鉤、浮漂和鉛墜,湖北釣友數了數,光是魚鉤就有84個,再加上纏成一團的浮漂和鉛墜,根本數不清到底有多少。
網友們看到后都驚呆了,有人開玩笑說這魚簡直是吸鐵魚,還有人很心疼它,認為應該放生。最后有網友說這么多鉤子要是摘了下來,估計魚也活不成了。這條鰱鳙明明被釣過那么多次了,居然還敢咬鉤,真是為了吃連命都不要了!
鰱魚和鳙魚長得太像了,經常被大家統稱為鰱鳙,但仔細看還是能發現區別的。鳙魚的頭更大,差不多能占到體長的三分之一,而鰱魚的頭就相對小一點。鳙魚的鰓耙又長又密,不會像鰱魚那樣黏在一起變成海綿狀。雖然這兩種魚的眼睛看著都有很呆,但鳙魚的眼睛位置更低一些,看上去不會像鰱魚那么呆。最后,鳙魚身上的顏色比較深,還有很多黑色斑點,而鰱魚會比較白凈。所以,綜合這些特點來看,這位湖北釣友釣到的應該是鳙魚。
鳙魚原本生活在東亞地區,從俄羅斯東部的阿穆爾河一直到中國南部的珠江流域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后來,這種魚被帶到了世界各地,比如美洲、非洲、歐洲等地,甚至在很多太平洋島嶼附近也能見到它們。
在美國,鳙魚像瘋了一樣的繁殖,短短幾十年間就占領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各大水域,如今已在23個州形成了穩定的種群。這種驚人的擴張速度讓當地的生態學家們深感擔憂,它們不僅擠占當地魚類的生存空間,更徹底改變了當地的水域生態。
美國最初從我國引進鳙魚時,是希望利用它們濾食浮游生物的特性來凈化養殖場的水質,同時作為食用魚增加漁業產量。但誰也沒想到,它們在美國幾乎沒有天敵,再加上它們驚人的繁殖能力和極強的環境適應力,在出現逃逸之后就順著河流瘋狂擴散。在2011年,美國不得不將鳙魚正式列為有害物種。這也難怪美國的釣友經常能釣到鳙魚,它們不僅數量多,而且特別容易上鉤,有時候掛著很多浮漂和鉛墜的魚鉤它們都敢咬。
鳙魚個頭很大,能長到1米長,雖然貪吃,但它們性格溫和,主要吃水里的浮游生物和植物,不會直接傷害其它魚類。不過,它們一旦出現在非原生水域,就會成為當地魚類的災難。因為它們不停的吃,會搶走其它魚類的食物,而別的魚根本競爭不過它們,最終導致當地魚類因食物短缺而滅絕,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更糟的是,當浮游生物被吃光后,鳙魚還會啃食水底植物,甚至翻攪泥沙,導致水質變渾、藻類瘋長。
有意思的是,鳙魚在我國其實是有益的魚,既能上餐桌,又能凈化水質,是生態鏈的重要一環。可一旦被帶到國外,它們就立馬變成了生態殺手。其實很多入侵物種在原產地都是有益的魚,問題出在人類隨意把它們帶到不該去的地方,對于產生的后果也不好好處理。說到底,把自然界搞得一團糟的并不是這些動物,而是不負責任的人類。
總之,這條掛滿魚鉤的鳙魚反映出了人類對待自然的傲慢與疏忽。如果我們繼續隨意影響生態卻不承擔相應的責任,類似的悲劇只會一再上演。真正的生態平衡,不是靠消滅某一種生物來實現,而是需要人類更加謹慎、科學的對待自然。畢竟破壞容易,修復難,破壞自然的代價終究要由人類自己承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