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師范學院“曦望”興研突擊隊通訊員 莊曉婷
作為宣傳組組長,我總以為自己的日常會被相機快門和文字編輯填滿。直到今天,當“宣傳人”“授課老師”“后勤采購員”“晚會策劃者”的身份在一日之內交替,我才真正讀懂了三下鄉的意義——它從不是單一的付出,而是在多元體驗里,與這片土地、這群人共同生長。
清晨的陽光剛漫過教室窗臺,我握著粉筆站在了講臺上。原本只是幫支教組的同學代課,卻在孩子們亮晶晶的眼神里慌了神。我教他們唱紅歌時,后排那個總低著頭的小男孩突然舉手:“老師,你拍的照片能給我一張嗎?”那一刻突然明白,宣傳不只是記錄,更是用鏡頭為他們留住此刻的鮮活。下課后,我舉著相機追著奔跑的孩子拍,鏡頭里的笑臉比任何構圖技巧都更動人。
午后的采購任務是臨時接到的。扛著沉甸甸的蔬菜走在鄉間小路上,塑料袋勒得手心發紅,卻想起后勤組同學每天往返幾公里采購的日常。以前總覺得他們的工作瑣碎,此刻才懂,每一餐熱飯、每一瓶飲用水背后,都是對團隊最實在的守護。路過村口的小賣部,老板娘笑著往我袋子里塞了兩顆糖:“你們這些娃娃,辛苦了。”原來溫暖從不需要刻意捕捉,它就藏在這些不經意的瞬間里。
下午的文藝晚會彩排,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音響調試出了問題,孩子們的節目順序要調整,我一邊舉著手機錄下彩排片段做宣傳素材,一邊幫著協調流程。當看到那個怯生生的小姑娘在我的鼓勵下,終于敢大聲唱出第一句歌詞時,突然覺得,比起寫出完美的新聞稿,這些真實的改變更值得被記住。
深夜改新聞稿時,屏幕上的文字仿佛有了溫度。那些白天經歷的片段——孩子們的笑聲、后勤組同學的汗水、彩排時的忙亂與堅持——都成了稿子里最生動的注腳。我不再糾結于措辭是否華麗,只想著把這些真實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這一天,我沒有固定在宣傳組的“崗位”上,卻在切換的角色里觸摸到了三下鄉的肌理。它讓我明白,所謂“奉獻”,從來不是某一種職業的標簽,而是當需要出現時,愿意放下預設,去成為任何能發光的角色。而那些流過的汗、聽過的笑、被需要的瞬間,終將成為這個夏天最珍貴的收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