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某日神秘兮兮地湊過來問:"聽說法學C刊也會發那種特別特別水的論文?"我望著他天真的眼神,突然想起動物園里向飼養員討要香蕉的猴子——有些問題看似簡單,答案卻像玻璃幕墻后的水果,看得見卻摸不著。
當然會發啊親愛的。就像五星級酒店也會接待穿睡衣的客人,前提是這位客人得掏出黑金卡。在法學學術圈這個精致的名利場,"水論文"從來不是質量問題,而是身份識別問題。那些占據期刊扉頁的"重要理論成果",往往散發著熟悉的配方和味道:三段論結構撐起空洞的骨架,正確的廢話填充血肉,結尾處必定要昂首挺胸喊幾句法治口號,像極了春節晚會最后全體演員揮手唱"難忘今宵"的固定流程。
判斷論文能否注水的第一道安檢門是主題審查。所謂"正確的作品",本質上是要與學術風向標保持令人舒適的溫差——不能太超前變成異端,也不必滯后淪為陳詞,最好是重要政策講話的學術版變形記。比如某年突然所有期刊都在討論某個新興法律概念,你翻開十篇論文會發現它們在用二十種方式復述同一個常識。這種集體舞式的學術生產,本質上是用學術語言玩"大家來找茬"的游戲。
但真正的通關密碼藏在作者身份欄。當某篇論文的作者簡介里同時出現"博士生導師""××委員會副主任"或“XX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之類的頭銜時,編輯部往往會自動啟動特別審稿程序——不是審內容,是審咖位。有位期刊主編酒后吐真言:"看到行政級別后面跟著副廳級括號享受正廳級待遇,我們連參考文獻都要數三遍確認一下別給大佬弄錯了。"這種論文通常不需要傳統的學術價值,它本身就是價值,就像拍賣行里的簽名球衣,重要的是那個簽名而不是布料。
學術界對權威的諂媚堪稱行為藝術。聽說某C刊曾為某大佬的八千字論文配發兩萬字評論,把《論XXXX精神》這樣的標題解讀出《紅樓夢》的深度,讓人懷疑編輯是不是把紅學研究的功力都用在了這里。更魔幻的是評論區,各路學者突然都變成了捧哏演員,"深受啟發""重大創新"的喝彩聲此起彼伏,仿佛在參加學術版的《感動中國》頒獎禮。
年輕學者們別急著憤懣,這個游戲規則其實寫滿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當某位掛著七個頭銜的大佬把"要加強立法"四個字擴展成八千字時,他可能正在用學術語言說"朕已閱"。那些看似浪費的版面,實則是學術權力體系的具象化展演。就像故宮太和殿的臺階數量不是為了健身,C刊的注水論文也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而是為了確認某些人在學術秩序中的身份坐標和江湖位置。
最吊詭的是,這種"合法灌水"反而維系著學術圈的生態平衡。它既滿足了某些學者型官員和官員型學者的學術表演欲,又成全了期刊的"高端作者庫"建設,還給了青年學者仰望星空的勵志素材。當你在知網下載某篇引用量驚人的"雄文"時,可能正在見證學術版的"皇帝的新衣"——所有人都夸布料華美,不是因為真的看見了,而是因為第一個鼓掌的人穿著制服。
所以下次再看到C刊上那些金光閃閃的"水論文",不妨保持敬畏。那不是學術垃圾,那是學術圈的奢侈品——就像愛馬仕的紙袋都能賣錢,重點從來不是容器里的東西,而是容器上燙金的logo。至于普通學者的投稿?呸,XXXX法治精神與XXXX實踐偉力這類主題也是你配寫的?還是別做美夢了,請自覺準備好學術苦行僧的全套裝備,梵蒂岡不會給街頭藝人發教皇或者紅衣大主教的委任狀,法學類C刊也不是你該覬覦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