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學術圈月度十大好書”榜單由法學學術圈“十大好書”評審團本著“客觀、專業,為讀者負責”的原則,遴選知名出版機構新近出版且廣受好評的法學圖書,在次月10號發布榜單(申報及推薦截止日期是每月月底[特殊情況可放寬到次月月初],可添加評審團聯絡人微信muxihuaibai具體對接)。
經過評選,評審團推薦以下圖書上榜“2025年6月法學學術圈十大好書”,排名不分先后 ——
1
法教義學的一般理論
法教義學的一般理論
雷磊 著
法律出版社
評委推薦:當佐姆以"唯有作品才具有說服力"回應方法論之爭時,他道破了法學的真諦——法教義學正是這種知行合一的典范。雷磊教授的《法教義學的一般理論》恰如一部立體的法學"現象學",以三重維度展現其獨特魅力:在時間縱軸上,它像精密的歷史篩子,從古希臘智識沉淀中分離出教義學的永恒內核與時代變量;在規范橫截面上,它構建起"概念—命題"的立體坐標系,使法律解釋既保持體系剛性又具備現實彈性;在學科立體空間中,它更搭建起與法哲學對話的"旋轉樓梯",與社會科學相連的"空中廊橋"。
作為國內首部系統性專著,本書既延續了德國潘德克頓學派的概念藝術,又注入了中國法治實踐的思考,其價值正如作者在重構"法的淵源"時展現的學術抱負——既要做法律科學的建筑師,更要當法治文明的傳燈者。翻開這本凝結二十載研究心血的著作,讀者將觸摸到的不只是教義學的知識圖譜,更是一個中國法學家對法學自主性的執著守望。
2
程序與議論:現代法治的精髓
程序與議論
現代法治的精髓
季衛東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評委推薦:《程序與議論:現代法治的精髓》是季衛東教授三十載學術耕耘的璀璨結晶,以“程序—議論—關系”三維框架重構法治理論范式。當程序正義與民主議論如DNA雙鏈般螺旋共生時,本書不僅解開了法律形式與實質的戈爾迪之結,更在制度理性與社會共識間架起動態平衡的虹橋。那些被全球學界反復引證的經典篇章,此刻以體系化面貌呈現,每一頁都跳動著中國法治現代化的脈息。這位橫跨中日美學術疆域的法學家,將神戶大學的教授席化作思想的熔爐,從斯坦福的訪學中淬煉出國際視野,最終在上海交大的講臺上鍛造出兼具理論銳度與現實溫度的學術利刃。
當數字時代掀起法治變革的巨浪,本書恰似一盞不滅的航標燈——它既照亮程序設計中“看不見的正義”,也激活了法律議論里“聽得見的民主”,為AI治理、計算法學等前沿領域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智識能源。翻開這本被國際期刊主編珍藏的學術地圖,您將跟隨傳奇法學家的思維軌跡,完成從法律技術到治理哲學的認知躍遷。毫不夸張地說,本書不僅是法社會學研究的里程碑式作品,更是每個追求良法善治者案頭必備的思想法典。
3
法學基本概念導論
法學基本概念導論
馬馳 著
商務印書館
評委推薦 :當法律人追問“權利的本質是什么”“義務如何產生約束力”時,他們觸碰的正是法學研究的基石——那些看似簡單卻貫穿法律體系始終的基本概念。馬馳教授的這部《法學基本概念導論》,以分析法理學的精密手術刀,剝離了傳統研究中的價值預設與歷史負累,對法律淵源、效力、規范等元概念進行了一次“概念考古學”式的清理與重構。書中既無艱深術語的堆砌,亦無學術譜系的炫示,有的只是對法律本質屬性的冷靜叩問,如同在法理學的基因鏈上精準定位每個基礎堿基。
這位曾負笈北歐的學者,將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學術養分轉化為方法論自覺,用科學主義的透鏡重新聚焦權利、義務、法律行為等經典議題。當傳統概念框架日益顯露出解釋力不足的疲態時,本書構建的“超部門法概念群”恰似一套全新的法學坐標體系——它既能校準法科新生認知羅盤的偏差,亦可為部門法研究提供穿透現象的理論支架。翻開這本充滿智識誠意的著作,您將見證中國法理學界少有的“概念祛魅”實踐:當“弱化考據”遇上“強化分析”,當“普遍性”追求碰撞“科學主義”精神,最終呈現的不僅是一冊教科書式的概念手冊,更是一把能剖開任何法律現象的理論解剖刀。對于渴求思維嚴謹性的法律人而言,這無疑是方法論覺醒的必讀啟蒙書。
4
法官如何裁判
法官如何裁判
理查德·瓦瑟斯特羅姆 著
孫海波 譯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評委推薦 : 當法律遭遇空白地帶,當先例與正義發生沖突,法官究竟該如何裁決?理查德·瓦瑟斯特羅姆教授的這部經典之作,如同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剖析了司法裁判中的永恒困境。他犀利地指出:機械遵循先例可能導致實質不公,而衡平裁判又易陷入主觀恣意。在批判傳統裁決模式的基礎上,本書構建了革命性的“二階證立程序”——既尊重法律體系的功利性目標,又通過嚴謹的論證層級確保裁判的理性與正當性。這位橫跨法學與哲學的智者,將種族平等運動中的道德思辨轉化為裁判方法論,其理論穿透力令《哈佛法律評論》贊嘆“使古老理論枯木逢春”。中國政法大學孫海波教授的精準譯筆,更讓這部“法哲學原創性貢獻”(《紐約大學法律評論》語)煥發新生。書中那些關于“推翻先例的正當性”“拒絕裁判的邊界”的思考,恰似黑暗中的司法的北極星,既為初入法律之門者照亮思維路徑,也為資深法官提供破解疑難案件的密鑰。
翻開這本被美國多所法學院列為必讀的著作,您將親歷一場司法理性的巔峰對話——它不僅是裁判方法論的里程碑,更是每一位法律人對抗思維惰性的精神武器。當人工智能挑戰傳統裁判范式時,瓦瑟斯特羅姆的有限功利主義框架,或許正藏著未來司法智慧的密碼。
5
裁判的形成: 作為知識、方法、價值的法律科學與應用
裁判的形成
作為知識、方法、價值的法律科學與應用
曹士兵 著
法律出版社
評委推薦:當法槌落下時,法官究竟是在執行規則,還是在創造科學?曹士兵教授以二十五載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智慧,將冰冷的法律條文轉化為熾熱的科學方法論。這部誕生于法官培訓講臺與浙大案例課堂的匠心之作,首次系統論證了"法律科學"的完整范式——從現代科學的求真向善,到法律理性的精密構造,最終凝結為"確定法律真實-詮釋法律真意-創設裁判準據"的三階裁判模型。這位游刃于審判實務與法學教育的跨界者,以工具書的精悍體格承載著法學的終極命題:當法律遭遇空白時,那些通過邏輯推論與價值衡平鍛造的裁判,本質上正是法律科學的實驗成果。書中對"語義不確定規范"的破解方案,猶如給每位法官配發了方法論手術刀;而關于"絕對無法可依"的創造性解決框架,則展現了法律科學應對社會復雜性的驚人彈性。
本書不僅是一位最高人民法院前資深法官的辦案寶典,更堪稱法律職業共同體檢驗裁判確定性的標尺。當人工智能試圖模擬司法判斷時,本書揭示的法律理性構成法則,或許正是人類法官不可替代的智慧密碼。翻開這本帶著法庭溫度的科學手冊,您將理解:每一個正義的裁判,都是法律科學最完美的實踐樣本。
6
故事中的倫理學
故事中的倫理學
[美]尼娜·羅森斯坦 著
王瑜 譯
見識城邦 | 中信出版集團
評委推薦:當《俄狄浦斯王》的命運悖論遇上功利主義的算計,當《殺死一只知更鳥》的種族困境碰撞康德的絕對命令,尼娜·羅森斯坦教授用故事為倫理學按下"暫停鍵",讓我們得以在敘事的實驗室里反復檢驗每個道德選擇的化學反應。這位游走于哥本哈根童話傳統與美國實用主義之間的哲學教育家,將伊索寓言、好萊塢電影乃至社交媒體熱點轉化為兩千年來倫理思想的試金石,在"電車難題"式的思想實驗中埋藏著更尖銳的現代叩問——你手機里那個未接的求助電話,該用亞里士多德的美德還是邊沁的公式來裁決?
作為全美多所院校的倫理學金課教材,本書獨創的"敘事浸泡式教學法"讓抽象理論在故事血脈中自然蘇醒。那些曾困擾蘇格拉底的問題,此刻正潛伏在職場抉擇、家庭關系甚至外賣評分里等待解剖。當AI開始編寫人類故事時,書中"美德倫理學的敘事重構"章節,或許正是數字時代找回道德 compass 的關鍵密碼。翻開這本比小說更精彩的哲學指南,您將獲得雙重覺醒:原來每個好故事都是倫理學的活體標本,而每次道德焦慮,都是激活古老智慧的黃金時刻。
7
害馬之群:失控的群體如何助長個體的不當行為
害馬之群
失控的群體如何助長個體的不當行為
[美]凱文·R. 墨菲 著
姜昊騫 譯
領學東方 | 新華出版社
評委推薦:當個體的良知沉沒在集體的洪流中,誰該為群體的墮落負責?本書以手術刀般的精準,解剖團體如何成為不良行為的溫床——從結構性的規范扭曲到認知性的自我欺騙,從社會學習的傳染效應到刻板印象的自我實現。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大家都是這樣"背后,暗藏著勒龐未曾言明的現代性困境:在職場派系、網絡社群甚至家庭關系中,"害馬"如何通過微妙的群體動力學完成對個體的馴化?
本書既是一部團體病理學的診斷報告,也是一本認知免疫力的培養手冊。當你看穿"沉默螺旋"如何將普通人卷入不道德的漩渦,當你能辨識"自我保護認知"怎樣為惡行披上合理外衣,你已獲得在群體中保持清醒的稀缺能力。翻開這本書,或許下一次集體瘋狂時,你就是那匹不被馴服的馬。
8
奧斯曼的宦官:從非洲奴隸到權力掮客
奧斯曼的宦官
從非洲奴隸到權力掮客
[美] 簡·海瑟薇 著
張英杰 譯
萬有引力 | 廣東人民出版社
評委推薦:在伊斯坦布爾的深宮帷幕之后,一群被歷史刻意遺忘的"殘缺者",正用隱秘的權力書寫著另一種帝國史詩。簡·海瑟薇教授以十年之功鑿開塵封的土耳其宮廷檔案,讓那些被奧斯曼細密畫刻意模糊的黑人宦官面孔重新浮現——從東非奴隸船到托普卡帕宮的金色牢籠,這些"非男性"的軀體如何突破生理與社會的雙重閹割,成為掌控香料貿易、圣地朝覲甚至蘇丹廢立的隱形操盤手?
本書堪稱一部微觀的權力解剖學:當哈比沙·穆罕默德們以總管太監身份簽署政令時,他們締造的不只是后宮政治的新范式,更揭示了全球化早期奴隸制與宗教網絡的共生奧秘。作者以跨文明的銳利視角,將宦官制度比擬為"權力棱鏡",折射出奧斯曼帝國在基督教歐洲與伊斯蘭世界間的統治智慧。那些被史家輕描淡寫的閹奴,實則是帝國維系三洲五海統治的關鍵齒輪。這既是對傳統帝國史敘事的顛覆,也是一曲關于邊緣者逆襲的恢宏暗史。當您跟隨黑人宦官的足跡穿越麥加圣殿與后宮密室,您將理解:真正的權力從不取決于身體完整與否,而在于能否在制度的裂隙中,種下改變世界的種子。
9
海權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與全球秩序的轉變
海權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與全球秩序的轉變
[英] 保羅·肯尼迪 著
馬百亮、王一鳴 譯
中信出版集團
評委推薦:當"勇敢號"航母在愛爾蘭海域沉沒的瞬間,大英帝國三百年海上霸權已悄然敲響喪鐘。保羅·肯尼迪以手術刀般的戰略洞察力,解剖1939-1945這史詩般的六年——德國U艇狼群如何撕裂大西洋航線?日本聯合艦隊為何在珍珠港的勝利中埋下毀滅種子?意大利海軍又怎樣淪為地中海的配角?這位《大國的興衰》作者重返學術起點,用50幅驚心動魄的海戰水彩畫與40張精密戰略地圖,再現了鋼鐵巨艦時代最后的黃昏。
本書既是一部馬漢式海權博弈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曲大國命運的交響詩。肯尼迪穿透硝煙彌漫的戰場,揭示出更殘酷的真相:美國航母的崛起不僅依靠工業產能,更是制度優勢與技術創新共振的結果;英國海軍的衰落非因將士不勇,而是帝國經濟肌體早已不堪重負。當您跟隨作者穿梭于太平洋的航母對決、大西洋的護航絞殺戰時,每個戰術細節都在訴說權力轉移的永恒法則——誰掌控了波濤之下的經濟密碼,誰就能繪制新版世界地圖。在百年變局再現的今天,這本融合戰略智慧與史詩敘事的巨著,恰如照亮未來的航海燈塔。它提醒我們:海權的易手從來不是簡單的軍艦更替,而是文明基因的重新編程。
10
民法典導論
民法典導論
[意] 彼得羅·雷西尼奧 等著
費安玲、羅冠男 譯
商務印書館
評委推薦:當中國《民法典》以"社會生活百科全書"之姿走進新時代,意大利法學泰斗雷西尼奧與斯奇巴尼教授聯袂奉獻的這部《民法典導論》,恰如一盞穿越羅馬法千年智慧的明燈。兩位作者以林琴科學院院士的深邃視野和拉美研究專家的比較維度,在書中構建起"雙螺旋"知識體系:縱向梳立法典從《法學階梯》到現代民法的演進脈絡,橫向解構意思自治、誠實信用等私法核心原理,為讀者鋪設了一條貫通歷史邏輯與制度實踐的認知通途。
本書的獨特價值不僅在于其"雙作者+雙譯者"的黃金陣容,更在于它創造性地實現了三重對話:歐洲法典化運動與中國法治實踐的對話,大陸法系教義學方法與本土司法智慧的對話,以及法學理論研究與立法技術創新的對話。字里行間既躍動著《論合同》般的思辨火花,又沉淀著三十余部專著淬煉的體系化思考。
對于正在探索中國特色民法理論體系的研究者,本書提供的不是結論而是方法論鏡鑒;對于參與法典解釋適用的實務工作者,書中蘊藏的百余篇論文精華將成為破解新型案件的密鑰。這部凝結兩國法學精英心血的著作,終將成為連接特韋雷河與長江水系的學術橋梁,讓中國法律人在汲取大陸法系精髓時,聽見來自羅馬法故鄉最原汁原味的智識回響。
更多佳作持續推薦,謝謝關注!
薦書合作請添加評審團大秘微信好友(微信號muxihuaib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