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早上中午晚上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庫茲涅佐夫元帥號。
在7月11日,俄羅斯媒體爆料,俄羅斯國防部正在考慮放棄俄羅斯唯一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元帥號(后文稱庫艦)。
報道稱俄羅斯國防部正在和負責維修庫艦的俄羅斯海軍與聯合造船公司(USC)詳細論證是否放棄庫艦。
如果最后選擇放棄,那俄羅斯海軍就再也沒有航母可以使用,而俄羅斯也會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一個沒有航母的國家。
要放棄是因為庫艦從2017年開始現代化改裝到現在,俄軍就再也沒用過這艘戰艦。
到了今天庫艦還需要海量的資金和時間投入后才能繼續在俄軍艦隊中服役。
但是現代化改造本身是好決策,庫艦是1985年建成下水的老船,上面所有的裝備都嚴重落后且老化。
所以俄軍計劃對庫艦進行現代化改裝,把庫艦從動力到航電到飛行甲板設施全都升級換新,同時會把所有供應商已經倒閉的裝備也一同換掉。
當時計劃的是17年開工,20年完工,21年測試,最后在21年年底回到俄軍繼續戰斗值班。
升級后的庫艦預計可以增加25年的服役壽命,也就是至少在俄軍艦隊中服役到2040年末期。
但是,事與愿違,俄羅斯孱弱的經濟和衰退的工業讓這一切只能停留在幻想中。
庫艦在2017年2月9號抵達摩爾馬斯克準備接受改裝,到了8月29號俄軍才做完詳細的改裝計劃確定在18年開工。到了18年7月庫艦才進入干船塢開始現代化改裝。
在18年10月30號,容納庫艦的移動干船塢PD50突然不堪重負沉沒了,沉沒時上面的一臺起重機倒塌砸在庫艦飛行甲板上,砸出了一個大概19米寬的大洞。
諷刺的是,這個洞反而是俄羅斯最不擔心的問題,最擔心的問題是當時的俄羅斯除了PD50外沒有其他船塢可以容納下庫艦這么大的船。
而庫艦的現代化改裝中不少項目要動船水線下的部分,所以這些項目只能在干船塢中進行,要不然就會進水。
這里,俄軍只有一個PD50移動船塢來維護大型戰艦;以及俄羅斯本土居然連一個能容納下庫艦的干船塢都沒有,都反映出俄軍的窘迫和俄羅斯造船工業的孱弱。
各種意義上暗示了庫艦的命運。
PD50沉沒后,俄羅斯想出的替代方案是把兩個小一點的船塢拼成一個大船塢來臨時給庫艦用,但是這個方案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才能完成。
與此同時,庫艦在19年5月前后繼續開工,先進行水線上部分的改造。
結果在19年12月庫艦在改造過程中起火,火災造成2人死亡11人受傷,對船體造成巨大損傷的同時,還嚴重拖慢了改造工期。
在22年5月20號俄羅斯成功把兩個船塢拼了起來,庫艦在7月27號進入新船塢開始水線下改裝,當時船廠給出的預計時間是24年第一季度完工開始測試。可惜,在22年12月22日庫艦又一次發生火災。
在23年2月21日,庫艦被移出干船塢,從此就再也沒有任何關于庫艦改裝的新聞。
唯一和庫艦相關的新聞是,24年9月多方消息顯示原屬于庫艦上的1500名水手被部署到烏克蘭前線參與地面作戰,暗示整個庫艦編制可能已經被俄軍取消。
我判斷庫艦從23年2月開始就沒有接受任何成規模的改造工程。同時俄軍從23年開始評估庫艦現代化改裝項目。
到了今年7月評估有了結果,克里姆林宮認為庫艦的投入遠遠大于產出,所以決定放棄庫艦。
而11號的新聞就是故意放出風聲看看俄羅斯社會的輿論走向。
做出這個決策有大概率是經濟學家出身的新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
別洛烏索夫在2024年5月接替紹伊古成為新國防部長,而24年5月是俄軍在烏東頓涅茨克一線穩固奧切涅基涅突出部的關鍵時刻。
這個時間換一個經濟學家出身的國防部長,表明普京現在更看重經濟而不是軍事,要把軍民在經濟上隔離開。
很明顯,在別洛烏索夫的經濟學視角下繼續在庫艦上投入人力物力有悖于克里姆林宮的經濟政策。因為要修好庫艦需要投入海量資源,但是一艘煥然一新的庫艦對現在的俄羅斯來說沒用。
庫艦需要一套全新的動力系統,需要加固船體建構,需要全新的航電系統,需要全新的武器系統,需要全新的雷達系統,以及全新的艦載機起降和攔阻系統。
總而言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
以現在俄羅斯的外部環境,這些東西俄羅斯只能自研自產,那么俄羅斯需要自下而上更新整個工業,對俄羅斯的制造業和科研來一次整體的產業升級。
聽起來為了升級一艘航母帶著整個俄羅斯的制造業上一層臺階是一樁美談。
但是現在的俄羅斯要面對俄烏沖突,俄羅斯經濟做不到同時支撐產業升級和烏克蘭前線。
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威武雄壯的庫艦對于現在的俄羅斯來說是丟掉一個負擔,而不是失去一個助力。
對于現在的俄羅斯來說,不光是庫艦沒用,航母這個武器平臺種類都對現在的俄羅斯國防沒有用。
庫艦是蘇聯時期設計建造的戰艦,是蘇聯海軍作戰思想的一部分,每一塊鋼板體現的都是蘇聯的海戰哲學。
蘇聯海軍相比美國海軍在總噸位和艦艇數量上有劣勢,所以從赫魯曉夫時代開始,蘇聯海軍的作戰思想都是消滅美軍航母戰斗群,而不是美軍的奪取制空權后拿下制海權。
這樣的思想下,蘇聯海軍極度重視反艦導彈,即使是航母也是為了掩護主力艦隊到達發射陣位完整打完所有攻擊波次。
所以,在蘇聯時期庫艦的名字不叫航空母艦,而叫載機巡洋艦。庫艦本身擁有12個反艦導彈發射井和192個防空導彈發射井,脫離艦載機也擁有不俗的反艦作戰能力。
結果就是,我國的遼寧艦和庫艦是一個船廠一個圖紙出來的姐妹艦,但是遼寧艦理論上可以比庫艦帶更多艦載機。
而我國的山東艦是基于對遼寧艦的學習我國自研自產的全新航母,所以山東艦比庫艦和遼寧艦還能再多帶幾架艦載機。
因為我海軍的作戰思想是從制空權到制海權,所以遼寧艦和山東艦根本沒考慮導彈井,沒有導彈井機庫自然就更大。
現在的俄羅斯海軍早就沒有當年蘇聯海軍的規模,即使蘇式的導彈飽和攻擊戰術現在依舊有效,俄海軍也湊不出那么多船了實現理論上的打擊密度。
所以俄羅斯海軍不可避免的從一支志在遠洋的海軍,變成一支側重近海防御和倚靠潛艇核打擊的近海海軍。
近海海軍不需要航母實現其作戰戰術和目的,航母本身也會成為近海海軍的累贅。所以失去庫艦本身對于俄羅斯的國防來說沒有多大的影響。
只是告訴每一個俄羅斯人,蘇聯時代最后的余暉也被海浪侵蝕干凈,安于現狀在未來只有死路一條。
最后聊聊庫艦的退役對于全世界的影響。
俄羅斯現有作戰體系中沒有航母的位置,所以有沒有航母對于俄羅斯沒有差別,反過來對于世界也沒有差別。
但是,在俄烏沖突以及俄羅斯對陣北約的大背景下,俄羅斯失去唯一的航母會明顯極大鼓舞烏克蘭以及北約的士氣。
當然,理智的決策者不會在這個時候選擇在庫艦上做文章,但是要是全世界都是理智人,我們也不會看到什么俄烏沖突了。
所以北約陣營會用庫艦的沒落大做文章,俄羅斯內部反對普京政府的自由派也會抓住這點大作文章。
幸運的是,這部分會止于輿論戰,庫艦的去留決定不了任何事情。
俄烏沖突要真刀真槍打出結果,俄羅斯和北約的博弈要一天一天對抗出結果。
有人說,艦運即國運。庫艦的落幕是俄羅斯落寞的映照。
庫艦代表著俄羅斯曾經的野心,也代表著俄羅斯現在的茍且。
也許,以庫艦為起點俄羅斯會開始奮發圖強,也有可能俄羅斯會繼續沉淪深埋進安靜的絕望中。
總之,路就在腳下,走向哪里看人怎么走。
我們下篇見,再會。
嚴肅但跳脫的時政分析
換一個角度看時政大事
歡迎你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