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刀財經 ▲ 做您的私人商學院
業務員為什么越來越不受待見?
作 者:劉春雄
來源: 新經銷(ID: New-distribution)
上帝才能勝任的崗位,業務員不受待見,已是渠道常態。
小企業如此,大企業也如此。
不受待見,指的是不受經銷商待見,不受零售商待見。
不是個別人不待見,而是整個群體不受待見。當然,少數極優秀的業務員例外。
問題出在哪里?難道現在業務員越來越差,或者整體不合格嗎?
當然不是。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說,如果一個崗位換了3個人仍然不合格,那么,不是人員有問題,而是崗位有問題。
業務員大面積不受待見,當然不是業務員的問題,而是業務員這個崗位出了問題。
崗位出了什么問題呢?德魯克說,設計了一個“只有上帝才能勝任”的崗位。
是的,目前的業務員崗位,只有上帝才能勝任,甚至上帝也勝任不了。
德魯克的洞察力驚人!業務員這個崗位,已經是一個“害人”的崗位,僅僅靠業務員個人提升能力解決不了問題。
01
業務員們到底在干什么?
業務員群體,是跑B端經銷商的業務員、跑b端門店的分銷員、在終端做促銷的導購員三類群體的總稱。
他們現在都不受歡迎。
前幾年,我與「新經銷」的陳思廷寫過“導購員消亡”的文章,現在“胖改店”已經沒有品牌商的導購員了。因為導購在終端的促銷,干擾了消費者的正常購物。對品牌商有利的導購,對終端不利。
跑b端的分銷員,大致有兩項工作。
一是每天巡回打卡拜訪。每天拜訪20-30家門店,并且在SFA系統打卡上傳拜訪信息,美其名曰“做客情”。
面對定時、定線拜訪,比顧客還多的分銷員,門店老板已經練就了一套話術,基本特點就是“聽起來是同意,實質上是拒絕”,快速“打發”業務員。
二是政策壓貨。b端的日子不好過,正常銷量沒利潤。遇到政策壓貨,買堆、買陳列等,當然愿意。不過,是不是認真推薦倒不一定。深度分銷初期,門店進貨不退,進貨后責任在門店老板;現在無論進多少貨,店老板都沒壓力,反正臨期品肯定會退。
跑B端經銷商的業務員,在縮量時代面對每月的銷量目標,其實沒啥好辦法“從長計議”。KPI不過關就下課,不壓貨也沒辦法。
過去,經銷商還是很在乎一線品牌代理權,現在被壓貨壓怕了,品牌代理權也無所謂了。
一線業務員,其權力無力解決一線問題,其考核方式沒有容納從長計議空間。標準化的拜訪模式,一線業務員也沒有自由發揮空間。
業務員們從事的這些工作,非自主能決定,是公司規范的流程化工作。不做不行,因為要打卡;做了用處也不大。
這才是業務員們的尷尬之處。
業務員不受待見是現象,但是,業務員何錯之有?按照流程做而已,按照標準做而已。
他們委曲得很!委屈也無處訴說。
02
業務員曾經的好時光
回顧業務員在渠道的地位,最受歡迎的時代是2010年之前,最不受待見的時代是2020年之后。兩個時間段之間則因人而異。
個人不受待見,與整體群體不受待見,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我在講管理時常說的一句話:個別員工出問題,原因可能在員工身上;所有員工出問題,原因一定要老板身上。老板如果說“員工一群笨蛋”,那么老板一定是“最大的笨蛋”。
2010年之前,為什么業務員群體整體受歡迎呢?那是一個推銷員崗位消失、業務員崗位剛剛設立不久的時候。同時,也是批發商剛剛消失、經銷商崛起的時代。
那個時代,業務員和經銷商都是新生事物,只要做好了深度分銷,那么基本不愁動銷,連續多年20%以上的增長肯定有。
那個時候,深度分銷不需要鋪貨政策,不需要壓貨,分銷技能遠不如現在成熟。只因那個時候的業務員做對了動作——深度分銷,就有效果。
只要動作有效果,當然受歡迎。
我們還要看到,當業務員受歡迎時,推銷員的失落,直到消失。那是業務員最好的時代,也是推銷員最壞的時代。
業務員的好時光,也是推銷員不受待見的時刻。
同樣要看到,當經銷商生意不錯時,批發商的萎縮,直到消失。那是經銷商最好的時代,也是批發商最壞的時代。
所以,那個時候業務員受歡迎,只能說業務員從事的動作——深度分銷非常有效。
2020年之后,業務員整體不受待見,不是業務員出了問題,而是業務員這個崗位的職責和動作出了問題。
那么,到底是從業務員的技能層面解決問題,還是從業務員這個崗位職責和動作上解決問題?
03
業務員成了義務工
有個企業老總說,對手沒做的動作,你做了,這是服務;對手在做的動作,你做了,這是義務。
深度分銷的價值,經過20多年的演變,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服務變成了義務。不做不行,做了對銷量的影響也不大。
如果每天的工作成了義務,動輒被挑刺,那么,不受待見也很正常。
深度分銷的推廣成功,早期的深度分銷“八步法”功不可沒。八步法,擴大了終端鋪貨率,帶動了銷量增長。
現在的深度分銷,已經演變成三部曲:壓貨、買斷終端資源、促銷。在動銷不力的情況下,完全是無效動作。
相比而言,深度“八步法”弱爆了。但那是一個增量時代,極其幼稚的“八步法”就非常有效。
現在,一線品牌已經對經銷商業務員“封閉管理”——只能做本品牌,不能做其它任何品牌;終端資源買斷——甚至有的是排它性買斷;倉庫壓滿,然后大量臨期品退換貨。盡管如此,仍然擋不住銷量下滑。
縮量時代,承擔深度分銷職責的業務員,已經難以承擔銷量增長的重任。
從結果看,不能實現銷量增長的崗位,是不合理的崗位。不能實現銷量增長的動作,是無效動作。于是,不能實現銷量增長的業務員,不是好業務員。
從過程看,深度分銷早期,鋪貨即增量;現在,壓貨越多,渠道問題越大。
早在多年前,我就發出警告:鋪貨率是錯誤的導向。
更進一步分析。深度分銷的結局,是快消品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深度分銷從動作上講不難,但20年深度分銷,為什么只有一線品牌成長了,中小企業大量消失呢?
一是深度分銷需要品牌力支持。這就是品牌驅動和分銷驅動的雙驅動模式,長期看,缺一不可。
二是全國化的深度分銷,從品牌商高層到消費者,需要6級渠道層。實現6級渠道管理,是對企業的極大挑戰。只有管理優秀的企業才能應對挑戰。
所以,深度分銷動作,早期是擴大鋪貨率。后期是擠壓競品,直至快消品的多數行業寡頭化。因此,在快消品縮量十后年,業務員這個從事深度分銷的崗位,終于為一個時代承擔了銷量下滑的責任。
04
過度分銷是添亂!
很多人不愿意承認深度分銷不靈了。因為沒有分銷銷量會下降更快。因此,銷量越下降,只有采取力度更大的深度分銷。結果就是,終端沒動銷,分銷壓庫動作沒停。庫存積壓,低價竄貨嚴重,臨界期品嚴重。渠道亂了套。
這些動作,不僅對銷量增長無效,而且就是在添亂。
超量壓貨以后,臨期品還要回收。這是不是添亂!
政策壓貨,政策變成了亂價之源。這是不是添亂!
渠道亂價,竄貨嚴重。這是不是添亂!
凡是為了當月完成銷量KPI的動作,都有可能是添亂。
業務員做的是添亂的動作,經銷商會歡迎?零售店會歡迎?
不受待見不是業務員的問題,而是崗位職責出了問題。
05
有效動作
我曾經對某公司業務員做過行為分析。當時,我選擇了20名業務員,分析了業務員跑客戶(經銷商)的方式。
交待一下背景。該公司經銷商以縣為單元,業務員平均工作22天/月,平均負責管理7家經銷商。以月為分析時段,業務員跑客戶的方式有三種。
第一種:每天跑一家客戶(經銷商),一月跑3遍。統計平均回款(公司不考核銷量,只考核回款)為1萬元/天。這種方式的業務員最多。
第二種:業務員長期蹲大客戶,抽時間跑一遍小客戶。統計平均回款1萬元/月。這種業務員也比較多。結果是大客戶永遠是大客戶,小客戶永遠是小客戶。
第三種:3天時間跑一個客戶。第一天,與客戶一起下市場做推廣活動;第二天,與客戶一起跑終端,商量當月活動;第三天,到下一個客戶。平均7個客戶,剛好一月跑完。統計平均回款3萬元。
統計結果出來后,我大吃一驚。把統計結果給銷售總監看,他也大吃一驚。
同樣是跑市場,回款竟然有三倍的差距。
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差距呢?第1種和第2種是深度分銷,第3種是針對C端用戶的推廣,可以稱為用戶運營。
這個統計結果,對我以后提出bC一體化影響很大。因為深度分銷式的跑客戶,在縮量時代沒有意義了。有意義的動作,就是幫助b端門店開展針對C端的活動。
換句話說,深度分銷是在門店銷量份額中,讓我的品牌銷量更大一點;而bC一體化推廣,是讓b端門店銷量更大,從而讓我的品牌銷量更大一點。
我把這類活動總結為“C端增量換取b端存量”。
只要業務員能帶來增量,誰不歡迎呢!
06
崗位價值
一線人員做什么是對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答案。
推銷員做的是to B的工作,業務員做的是to b的工作,那么,下一步應該做的是to C的工作。
從結果看,就是在某個階段能夠持續增量的工作。
凡是不能長期產生增量的動作都是耍流氓。2006年,我在媒體做過一個專題“做對銷量持續增長有貢獻的工作”。這是我對一個人,一個崗位是否有價值的基本判斷。
注意,上面這句話的關鍵詞是“銷量持續增長”。這是我判斷業務員動作對不對的關鍵。
早期,推銷員是有價值的,因為當時to B的工作能夠持續增量。后來,推銷員沒價值了,業務員有價值了,因為to b的工作能夠持續增量。
現在,業務員做的工作價值降低了,因為to b不能持續增量了。那么,什么崗位有價值呢?
批發商→經銷商→用戶運營商。這是中間商渠道演變的方向。經銷商的主要職能是分銷,運營商的主要職能是運營用戶。
批發商與推銷員,經銷商與業務員,運營商與推廣員(暫且這么稱呼),他們是一對生態。不受待見,其實是他們同時不受待見。
一組生態,改變一個沒有意義,同時改變才有價值。
經銷商與業務員 ,他們的工作對象都是b端(終端)。與其說是他們的動作價值不大了,不如說是針對b端的動作沒有增量了。
那么,現在的增量動作是什么呢?我認為是用戶運營,用戶運營是觸達C端的工作。
當然,b端仍然重要。因為bC一體化是觸達C端的橋梁。
最近幾年,我服務的企業都在做用戶運營,效果都非常好,都有不錯的持續增長。
那么,為什么針對b端和C端的工作會產生這么大的反差呢?針對b端是上游開閘放水沖渠道,寄希望于大水把渠道沖開。針對C端的工作是疏通下游,迎接上游的流量,絕對的渠道暢通。
C端那么多,to C的工作做得完嗎?to C的目的是開啟動銷的閘門,并不需要天天to C。
于是,下一步的工作不是強化業務員的技能,強化對業務員的管理,而是轉向能夠持續增量的to C工作。
to C的新崗位,誰做誰成功。當然,現在多數人不知道怎么做。
to C的崗位叫什么?我不知道,需要大家形成共識。我目前的叫法是“推廣員”。
我在一線看到,只是有人真正做產品推廣,一線一定是歡迎的。
07
開始改變
轉型非常難,難在何處?
一是習慣難以改變,集體習慣更難改變。
二是轉型過程中,兩套體系都要運營。就像改革開放初期的價格雙軌制,兩套體系同時動作,很容易出現新的沒學會,老的卻忘了。邯鄲學步,不就是如此嗎?
以我從事轉型的經驗,轉型通常分為下面幾步:
第一,組建一個新組織,不背負傳統KPI的組織,專門做增量。
新組織的組成,以少量傳統業務體系中極優秀的人為基礎,招聘新人為主。新人必須按新動作運行。
深度分銷組織是to b組織(分銷組織),那么,新組織應該是to C組織。準確講,應該是直分銷組織。
第二,做出標桿,產生教練。
為什么要有標桿?因為少數人是可以說服的,多數人是被征服的。成功事實征服人,比講道理更管用。
標桿的反差越大,教育作用越明顯。
在做標桿過程中,一定會產生優秀的人。他們是極重要的種子,要以他們為教練,帶出新人。
為什么強調新組織中教練的作用呢?一線新動作,培訓難度大,但在現場很容易學會。所以,教練是新組織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即使如此,讓to b的人從事to C工作也很難做通工作。因為很多人認為to C工作沒有to b體面。讓一個做to b的人做to C工作是“看不起人”,大材小用。
因此,我經常講,企業轉型不是傳統轉型成功,而是一代老人消亡,一代新人崛起。
寫在最后:安利一個寶藏讀書博主
你今年37歲,跟朋友一起開了一家中古服裝店,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個交往多年但已并無多少激情的男友,他突然跟朋友說要結婚,卻從來沒問過你,還一副救世祖的樣子,讓人火大。于是和男友分手,本以為有朋友作伴,沒想到一直同頻的朋友卻突然要做女強人,打算重新開新店,而你只想待在原地。就在這時,你突然開始重新考慮結婚……
今天分享的是角田光代的小說《三十七》。角田光代非常擅長描寫當代女性的處境,《第八日的蟬》《坡道上的家》都是她的作品。
《三十七》這本書講的是一個三十七歲的女人一年的生活,在這一年她做出了不結婚的決定,看似在說一個大齡的單身女性,到底要不要結婚,不結婚能否獲得更快樂更自由的人生,但作者想要講述的不止于此,她想要探討的其實是作為人這個主體,要如何去尋找自我……
夏不綠,不著名作家,出版書籍十余本,售出多部影視版權,用寫作丈量生活的塵埃。
去視頻號、B站、小紅書搜索「夏不綠讀書」,關注我,讓我們一起用閱讀鑿開心中的冰海,在閱讀這座避難所里,一起做忠于自己的普通讀者。
- End -
快刀財經已同步入駐:36氪、虎嗅網、鈦媒體、i黑馬、品途網、商界、趣頭條、砍柴網、梅花網、艾瑞專欄、億歐網、創業邦、知乎、雪球、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界面新聞、一點資訊、網易號、搜狐自媒體、鳳凰網、新浪財經頭條、新浪看點、UC大魚號、天天快報、企鵝自媒體、投資界、思達派、獵云網、簡書等30多家自媒體平臺。
快刀財經
社群 | 內容 | 連接 | 商學院
商業快媒體、思維孵化器、價值試驗場和洗欲中心。專注互聯網以及互聯網正在影響的其他行業。有趣、有料、有態度,加入我們,擁有您的私人商學院。致力于為用戶提供營銷策劃、社群電商、創業投資和知識充電服務。
投稿、轉載、內容合作,請添加微信ikuaida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