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炯
編輯丨六子
家居家裝圈的一聲驚雷,炸得不少消費者措手不及。
前不久,家居家裝零售服務商住范兒資金鏈斷裂,轟然“暴雷”。這不僅僅是又一家企業倒下的故事,更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產業鏈下游消費者維權無門的困境,以及上游品牌方在危機時刻的責任擔當。
很多在住范兒旗下商場買過家電的消費者,錢已經交了,但是遲遲收不到貨。維權群迅速膨脹至300余人,雖然住范兒創始人聲稱不會跑路,但是等待收貨的消費者愈發焦急。
*圖源互聯網
尤其是部分家電品牌的回應,更讓他們感到憤懣和焦躁。比如,維權群中有50多人的東芝訂單沒有一點動靜,東芝(中國)卻上演冷漠三連:不發貨、不退錢、不回應。截至6月底,他們均沒有收到東芝(中國)方面的任何回復。
消費者這才驚覺,原來所謂的“東芝品質”,在危機面前不過是張一捅就破的紙。而東芝(中國)背后的美的,也因此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01
「東芝“甩鍋”,砸中的是美的招牌」
去年雙十一,韓先生在住范兒賣場為新家添置了東芝的洗衣機和電冰箱。他期待著新家的模樣,然而半年后住范兒的暴雷給他的期待澆了盆冷水。
多位跟韓先生一樣遭遇的用戶表示,“給東芝(中國)的售后打了10多次電話,每次都說安排專人進行核實和反饋,但是兩個月過去了,一個回復電話都沒接到過”。
荒誕的售后“死循環”就此上演。消費者多次撥打東芝(中國)售后電話,客服的回應永遠停留在“會緊急幫忙對接”,無人收到任何實質性反饋。7月2日,韓先生再次致電,客服仍重復“緊急對接中”,卻無法承諾處理時限。
更諷刺的是,東芝(中國)官網首頁赫然寫著“以尊重人為根本”,但消費者連一個能解決問題的“活人”都找不到。承諾與現實的割裂,讓品牌的信譽碎了一地。
眾多消費者在住范兒商場內購買東芝品牌,信任的是“東芝”這個國際品牌的金字招牌。然而,住范兒資金鏈斷裂后,東芝(中國)的反應是卻是試圖將一切損失轉嫁給消費者。
更關鍵的問題是:錢到底進了誰的口袋?有人可能會說,住范兒是“自己采購、自己銷售”的直營店,就像京東自營。消費者付的錢是給到了住范兒,而不是東芝這樣的家電品牌,所以東芝(中國)沒必要擔責。
但是,某消費者反饋稱,自己在住范兒商場里的東芝門店購買了冰箱和洗衣機,并且使用了國補,訂單被下到了“居然之家大興店”。住范兒的后臺訂單顯示“已完成”,東芝的后臺訂單顯示“商品合同已簽署”“待發貨”。該消費者表示,東芝很有可能已經收到住范兒的劃款了。
*圖源韓先生提供
如果東芝(中國)方面已經收到貨款,還拒不發貨,那么損害消費者利益就是板上釘釘了。
維權群的眾生相,折射出個體的無助。有人請假跑消協,有人自費聘律師,只換來客服話術的循環播放。消費者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如同投入無底洞,除了消耗自身的耐心和信任,換不來任何進展。
無形之中,傷害早已越過東芝邊界,直擊美的的品牌力。
2016年,美的豪擲31億收購東芝家電業務的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看中的是其高端形象與技術底蘊。如今拒賠事件發酵,引發“美的系售后擺爛”的輿論風波。有人質疑:“東芝都這德行,美的空調敢買嗎?”
這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在消費者心中,子品牌與母品牌之間,并不存在一道堅固的防火墻。
今日對子品牌的縱容,明日必反噬母品牌的銷量,美的需要懂得這個道理。
02
「并購后遺癥:美的的“信任赤字”從何而來?」
過去十年,美的堪稱“家電界掃貨王”。
從庫卡機器人到菱王電梯,從萬東醫療到東芝白電,美的用“買買買”快速擴張版圖,撐起了4091億的營收與5559億的市值。
不過規模膨脹的背后,是整合深度的嚴重滯后。這次東芝(中國)的事件就像把手術刀,精準剖開美的的三道裂痕。
首先是權責割裂的先天缺陷。
在2016年的那次收購中,美的獲得了40年的東芝品牌全球授權。雖然它握有東芝(中國)的運營權,但東芝商標所有權仍牢牢掌控在日本總部手中,形成“業務控股權而非品牌所有權”的態勢。
這種割裂,可能導致美的在涉及東芝品牌聲譽的危機事件中,缺乏“主人翁”意識和長遠品牌價值考量,而是本能選擇自保——反正品牌砸了也不是自己的,不如甩鍋給消費者止損。
其次,住范兒暴雷也暴露了美的渠道管理的短板。
作為高預付、高杠桿的家裝平臺,住范兒的現金流在幾個月內下降了1億。令人費解的是,作為住范兒的重要合作伙伴和供貨商,美的似乎并未對這種高風險渠道建立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既沒有與渠道商建立嚴格的資金共管賬戶確保貨款安全,也缺乏針對渠道商突然崩盤(暴雷)的應急預案。
這種渠道管理上的粗放和風控意識的淡漠,使得身處交易鏈條最末端的消費者,成為了資本游戲中最脆弱、最易受傷的一環。當渠道商倒塌,品牌方如果缺乏預案和擔當,消費者便成了無依無靠的“棄兒”。
諷刺的是,同屬美的系的小天鵝在住范兒暴雷后火速兜底消費者,東芝卻冷漠拒賠。這種差異,是否源于美的對渠道的“分級對待”?業內猜測,小天鵝作為美的全資收購的自有品牌,擁有更親密的關系,而東芝作為“代運營”品牌,親密度始終差點意思。
*圖源互聯網
更深層次的問題,還在于售后服務體系的重建未能跟上品牌擴張的步伐,暴露了“空心化”的危機。
東芝(中國)在住范兒事件中表現出的“已反饋→無下文”的死循環服務,并非個例。在其他直接面向東芝渠道的消費者投訴中,同樣的問題屢見不鮮。
在黑貓投訴上,今年7月一位消費者報修東芝空調異響問題,售后四次上門提出“釋放制冷劑”“更換壓縮機”等矛盾方案,甚至使用三無制冷劑,最終故障仍未解決。該消費者又多次撥打東芝(中國)售后服務熱線,客服僅進行登記和備注,并無實際處理措施。
美的接手東芝(中國)業務已近十年,雖然成功利用了其技術提升了產品力,并借助其品牌溢價開拓了高端市場,但在維護和持續投入“售后服務”這一高端品牌賴以生存的核心資產上,顯然存在著嚴重的戰略忽視和投入不足。
導演賈樟柯曾說:“不能因為整個國家都在跑步前進,就忽略那些被撞倒的人。”
同樣的,不能因為家電巨頭跑步前進,就忽略那些被撞倒的消費者。
03
「戰略偏差:當“簡化促增長”撞上信任困局」
美的并非沒有意識到問題。
2025年初,美的高調提出“簡化促增長”戰略,直面過去十年瘋狂并購積累的頑疾:組織冗余、資源分散、管理半徑過大。
不完全統計,美的擁有至少二十多個品牌,以及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的業務網絡,但庫卡機器人業務增速從下滑,萬東醫療糾紛頻發,東芝(中國)售后口碑差——這一切都指向并購后的“消化不良”。
因此,美的“簡化促增長”戰略的出臺,意圖非常明確:聚焦核心主業,剝離或優化非核心、低效的邊緣業務和品牌,壓縮不必要的運營成本,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這套邏輯在面向投資者的財報會議上,往往能收獲理解甚至掌聲,因為它指向的是更漂亮的財務數字和更高的資本回報率。
然而,住范兒暴雷及東芝(中國)后續的拒賠處理方式,卻像一盆冷水,澆在了“簡化促增長”的藍圖之上。它尖銳地暴露了這一戰略存在的盲區:美的似乎將復雜的“并購后遺癥”過于簡化地等同于“效率問題”(如機構冗余、成本高昂),卻低估甚至忽略了更深層次、更危險的“系統性信任危機”。
當東芝(中國)選擇將住范兒暴雷的損失轉嫁給無辜消費者,當售后體系在面對消費者合理訴求時陷入癱瘓、推諉扯皮,再高效的組織架構、再精簡的成本結構,也無法平息消費者的怒火,更無法挽回因此流失的品牌信任。
消費者信任的崩塌,必然會消耗效率提升帶來的收益。
行業數據為這種信任危機的緊迫性,敲響了警鐘。
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461767件,同比增長33.33%。從投訴性質來看,合同問題占26.56%,售后服務問題占26.07%。
*圖源互聯網
根據2025年一季度內商品大類投訴數據,家用電子電器類占比排在第一,而且投訴比重有所上升,責任推諉、安裝拖延、維修亂收費等成投訴重災區。
*圖源互聯網
這些冰冷的數據,清晰地勾勒出家電行業競爭態勢的轉變:
在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技術迭代速度加快的家電下半場,傳統的價格戰、參數戰、渠道戰帶來的效果正在遞減。而“信任力”,也就是品牌兌現承諾的能力、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擔當、提供可靠服務的水平,正上升為家電品牌核心的競爭壁壘和可持續增長的護城河。
并購整合,絕不僅僅是工廠、專利、渠道名單等有形資產的疊加,更深層次、更具挑戰性的是信用體系、服務標準、責任倫理等無形資產的深度融合與重建。
因此,對于美的而言,真正的戰略升級,遠不止于業務線的“做減法”和效率的“做加法”。它必須將“信任重建”置于“簡化促增長”戰略的核心位置。
這要求美的重新審視其價值鏈,特別是容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后端環節。
比如,如何建立覆蓋全渠道(尤其是高風險渠道)的資金安全保障和風險熔斷機制?
如何構建真正解決問題的售后服務體系,特別是對于收購來的高端品牌?
如何在集團層面建立清晰的危機響應預案,確保在突發情況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都能得到優先保障?
消費者最終購買的,不只是家電品牌大獎證書上的光環,更是出了問題后,能找到一個“活人”及時、有效、負責任地解決問題的踏實感與安全感,這才是家電巨頭在存量競爭時代緊急要補的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