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深夜被炸,高官被暗殺,普京用實際行動警告西方:敢威脅就打
這次,普京沒等口頭警告。他直接用5個小時的空襲,把基輔夜空點燃。
7月10日凌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空襲。主攻方向雖然是西部交通要道,但首都基輔同樣被密集打擊。就在這輪空襲數小時后,一名烏克蘭安全局上校在基輔街頭遭到暗殺。殺傷力并不在于規模,而在于精準——普京的回應不再拐彎抹角。
此前一天,特朗普剛剛在采訪中“重提對俄制裁”,用詞激烈。只不過,這次回應他的人不是俄羅斯外交部,而是俄軍的伊斯坎德爾和蘭花無人機。
一、特朗普的劇本,普京不演了
從7月1日開始,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一度暫停,五角大樓給出的理由是“庫存緊張”。這聽上去是現實問題,實際上卻是特朗普團隊評估“繼續援烏得不償失”的試探。
但不到一周,情況急轉直下。7月7日,特朗普又批準向烏提供新一輪“防御性援助”,包括10枚“愛國者”防空導彈。7月8日,特朗普對著鏡頭公開咒罵普京“在胡扯”,并放出風聲:準備考慮對俄羅斯能源出口加征500%關稅。
而普京的回應非常清晰:既然華盛頓嘴上喊“防御性援助”,背地里卻重啟供彈,那就別怪俄羅斯升級打擊。
基輔被炸,不是誤傷,更不是轉移焦點,而是一種策略——告訴美國,哪怕你不出兵,只要你動手,俄羅斯就直接摧毀你的“傳送帶”。
二、真正打擊目標,是北約的輸送線
這次空襲持續5小時,烏方稱俄羅斯出動400架無人機和數十枚導彈,但俄方官方并未回應具體數據。根據烏克蘭西部多地傳出的火光與爆炸畫面,大概率判斷,俄軍重點打擊了烏西交通干線。
這也符合俄羅斯當前戰術重點——阻斷北約軍援。過去幾個月,隨著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成為烏軍物資集散地,烏克蘭西部鐵路、公路、橋梁的“物流樞紐”作用日益突出。俄軍此輪打擊,不再“象征性試探”,而是全面摧毀基礎設施。
打到基輔,只是附帶升級。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連發多條呼救,但西方回應寥寥。
三、暗殺行動:戰術升級還是信號警告?
更有意思的是,空襲剛剛結束,基輔街頭又出現一起精準暗殺事件。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上校沃羅尼奇于7月10日上午8點在家門口被槍殺。烏方媒體稱這是俄羅斯策劃的“反擊行動”,理由是他曾參與對克里米亞大橋橋墩的破壞行動。
過去一段時間,烏方不斷對俄后方展開“非對稱襲擾”,從“蛛網行動”中的鐵路破壞,到克里米亞半島爆炸,再到俄海軍副總司令被殺,俄方高層已屢次警告“將展開等值回應”。
這一次,普京沒有再講“對話”,也沒召開新聞發布會。他用實際行動告訴西方,“斬首”不是專利,烏方高官也不是免死金牌。
四、特朗普想重返戰場,但俄軍已經換打法了
特朗普想通過適度援烏、對俄施壓來維持“美式主導權”——既不真正擴大沖突,又能向國內展示“硬派總統”形象。但俄軍已經不按美方節奏走了。
從6月中旬開始,俄羅斯全面推進“東線合圍”戰略:
盧甘斯克州: 已宣布完成全部領土控制;
頓巴斯地區: 紅軍村等重點陣地被10萬俄軍圍壓,烏軍逐步退守;
哈爾科夫、扎波羅熱: 俄軍推進速度持續加快,烏軍人力不足問題愈發嚴重;
外援層面: 朝鮮與老撾有意向俄提供人力或物資援助,形成進一步戰略后盾。
俄羅斯已從“陣地爭奪”切換到“系統性打擊”——摧毀物流節點、消耗防空系統、封鎖西方軍援。這不是短線操作,而是全盤布局。
五、烏克蘭的退路越來越少
對烏克蘭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武器數量不夠,而是戰略空間正在被逐層壓縮。
基輔每一次被炸,外界的“憤怒”就更疲軟一次;每一次求援,都需要更高的成本來說服美國和歐洲掏錢。尤其是特朗普已公開質疑“美國是否應繼續扛這個責任”,而普京則清楚地知道——只要美國猶豫,戰場就屬于他。
這就是普京此輪連環打擊背后的邏輯:
不回應美國媒體炒作;
不陷入外交筆戰;
直接把援烏命脈切掉,把烏克蘭高官“清單”擺出來。
澤連斯基如果還沉浸在“可以靠情緒調動美歐”的幻覺里,那這次空襲和暗殺無疑是冰水一盆。
戰爭已走到下半場,烏克蘭想靠“再打一輪再談判”的方式求解,只會被拖得越來越遠。俄羅斯不急,拖下去,主動權就越來越大。美歐如果再次對局勢誤判,等待他們的可能不是“戰場平衡”,而是基輔陷落。
普京這次沒說狠話,只做了狠事。他真正想說的,是給特朗普聽的:你嘴上抨擊我沒關系,但如果你敢動手——那我就動手,而且不止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