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我今天被開除了,我是一個保安,只干了一天。”近日,一段“保安小哥在地鐵‘發泄式演講’”的視頻,引發廣泛關注。在一個普通工作日的晚上8點半,這位身穿白襯衫、踩著黑皮鞋的小伙情緒激動,在地鐵車廂公開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他表示,自己是一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當保安的第一天就被辭退,但他堅持要回了這一天的工資——180元。最后,他有些情緒“失控”地跟周圍乘客說,“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哪怕只有一天,也要把應得的工資拿回來。”整個過程中,沒有乘客打斷或躲開他,而是靜靜地聽他講完,等他平復下來。下車時,有人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地鐵車廂里正在演講的保安小哥 圖/北青深一度微信公眾號
這一“發泄式演講”,被坐在小伙對面的大二學生坤坤記錄下來。視頻發布到社交媒體后,獲得了50萬點贊,4萬多條評論。大部分評論者表達了善意,有人心疼小伙的經歷,“嶄新的襯衫,锃亮的皮鞋,看得出他很重視這份工作”,有人說“很想要抱抱他”。
保安小哥的這番講述之所以能引發廣泛關注,既是因為公眾對其經歷產生了深深共情,也是因不少人代入了自己那些“繃不住”的瞬間。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們難免會遇到職場不公、心態失衡的時刻,當沮喪、委屈、憤怒等復雜情緒不斷堆疊,產生情緒宣泄、大聲傾訴的沖動,也是人之常情。
從外賣員因等待時間過久、與用戶溝通不暢而情緒失控,到咖啡店員與顧客產生爭執,再到“打工人”因生日當天被叫回加班而崩潰……近些年,社交平臺上不時出現類似的“成年人崩潰瞬間”。對此,鮮有人一味指責當事人太過“脆弱”“情緒不穩定”,更多網友還是對其抱持理解和包容的態度。
正如澎湃評論此前在《瞬間崩潰的成年人,堆積了多少壓力和情緒?》一文中所分析的,“崩潰,往往不是那一瞬間的事有多么重要,而是一寸一寸的壓力堆積成山。”正視壓力和負面情緒的存在,尊重情緒化表達背后的合理訴求,也許才是有效紓解崩潰情緒的第一步。
個人化的發泄性情緒雖不免存在,但在社會層面釋放更多制度善意與人文關懷,無疑能大大改善易滋生負面情緒的環境。例如,紅辣椒評論在《地鐵演講叩問職場:試用期的權益枷鎖如何打破?》一文中就指出,保安小哥“發泄式演講”視頻背后,折射的是無數勞動者在試用期被侵權、薪資被克扣的心酸縮影,暴露出當前職場普遍存在的勞動者權益保障難的困境。對此,多方合力維護就業市場的公平秩序、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讓勞動者不必因無故被克扣工資等原因而煩惱,自然也會減少令人情緒失控的外部原因。
再如,及時改善點單、派單、評價等系統中的不合理設置,解決易造成矛盾的制度性根源,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工作人員的壓力,避免負面情緒的堆疊。
此外,善意總是會有超乎想象的感染力。面對潛在沖突和他人的負面情緒時,還需學會換位思考、體量對方的不易,盡量以正向的方式進行溝通,讓壞情緒“軟著陸”。筆者此前曾采訪過一位閃送員,他回想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一次正趕上夏日炎炎,一位客人讓他等了很久,最終打了3遍電話才出來。正當他有些煩躁、差點發火時,對方從身后“變”出一瓶冰鎮可樂,暖心地說了一句:這么熱的天,師傅辛苦了。聽到那句話,他心里的火氣一下全沒了。
上述澎湃評論文章的作者也列舉了一個“由善念帶來善念”的例子:“北京網約車司機王巖在車里準備了一本留言本,到現在已經積攢了1687條暖心留言,從第一條‘外面狂風暴雨,打開傘就變成晴天’,到想相親的女孩留下的微信號,這些字句的背后,同樣是風雨兼程的成年人。想象一下,當我們疲憊地倒在車后座上,看到筆記本上前一個人寫著的‘你好’或是一個‘笑臉’,會不會瞬間被這個世界溫柔的一面暖到?”
媒體札記,中國青年報評論員帶您品評一周時事熱點,我們下次再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