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不法分子利用考場安檢及信號屏蔽缺陷,竟成功讓十余名考生作弊入職事業單位。重慶市豐都縣舉行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聯考中,多名考生筆試成績“斷崖式”領先,招致嫌疑。經查,犯罪團伙自2019年起,長期在重慶各區縣及四川內江市事業單位招考中組織作弊,單次作案非法獲利十萬至數十萬元。
這起跨省事業單位招考作弊案,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從2019年到2023年,一個犯罪團伙竟然能在重慶、四川多地事業單位考試中屢屢得手,幫助十多人通過作弊手段成功入職。這些人的"小聰明"不僅踐踏了考試公平,更是在啃噬社會公平的根基。
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可當改變命運的通道被這些歪門邪道堵塞時,普通人的希望又在哪里?
這起案件的作案手法其實并不高明,無非是利用了考場安檢和信號屏蔽的漏洞。但讓人震驚的是,這種看似"低級"的作弊方式居然能屢試不爽,從2019年一直持續到2023年才被揭穿。更諷刺的是,作弊團伙的頭目張德宇早在2012年就因同樣罪名被判過刑,卻依然重操舊業,說明這個“行業”有市場啊。有“賣”有“買”,張德宇們哪肯輕易放下這塊大肥肉。
再看作弊考生的選擇,清一色都是縣區級及以下事業單位崗位。因為這些崗位競爭相對較小,監管相對薄弱,更容易得手。考編者們不敢挑戰那些看似"含金量"更高的崗位,卻把目標鎖定在基層事業單位上,暴露出的是一種極端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只要能進編制,管它什么崗位,管它用什么手段。
更可怕的是,一些通過作弊入職的考生后來竟成了組織作弊的"中間人"。作弊考生中,有人花費40萬成功入職后,轉身就介紹了5名考生參與作弊。這種"成功經驗"的分享,折射出一個令人憂心的現實:在某些人眼中,事業單位編制已經異化為可以用金錢直接購買的"商品"。當"花錢買工作"成為潛規則,那些寒窗苦讀、憑真本事參考的考生又該何去何從?
有人不解,為什么事業單位編制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以至于讓人甘愿鋌而走險?答案或許在于編制背后附著的穩定待遇、社會保障和社會地位。這些"附加值",讓編制成為眾人追逐的"香餑餑"。
這起案件中最讓人唏噓的,莫過于那些被清退的作弊考生。比如某位大學畢業后多次考公失利的年輕人,最終選擇了作弊這條不歸路。他的經歷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下年輕人面臨的就業困境——當正道走不通時,“歪門”就成了一些人不歸的"邪路"。
但,這絕不能成為作弊的理由!社會競爭激烈是事實,正因為資源有限,正因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才更需要公平的競爭環境。因為每一次作弊得逞,都是對誠實守信者的傷害;每一個靠作弊獲得的機會,都是從遵守規則者手中奪走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打擊考試作弊不僅是維護考試秩序的需要,更是守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
這起作弊案暴露出的深層次問題,是有人對規則的漠視和對公平的踐踏。從作弊設備的生產者,到組織作弊的團伙,再到參與作弊的考生,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這條產業鏈能夠長期存在,說明我們的考試監管還存在漏洞,社會誠信體系還有待加強。但更根本的問題在于,一些人已經將"不守規則"內化為行為準則,將"投機取巧"視為生存智慧。扭曲的認知,比作弊行為本身危害更大。
事業單位作為公共服務機構,其工作人員素質直接關系到公共服務的質量。如果讓這些靠作弊入職的“冒牌貨”充斥其中,不僅會影響工作效率,更會敗壞整個隊伍的風氣。試想,一個在入職時就弄虛作假的人,在工作中會秉持怎樣的職業操守?一個把規則當兒戲的人,在行使公權力時又會如何對待群眾?從這個角度看,清退這些作弊人員不僅必要,而且迫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