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朝代更替如走馬燈,而夏朝作為咱們老祖宗口中的第一個朝代,總是帶著點神秘色彩。有人說夏朝延續了2680年,傳了126代,堪稱世界最長壽的王朝,放眼全球也找不到第二個。可這說法靠譜嗎?
提到夏朝,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大禹治水”和“世襲制的開端”。可要是說它延續了2680年,傳了126代,那可就有點離譜了。根據史料和考古研究,夏朝大概是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總共也就470年左右,傳了17位君主。這跟“2680年,126代”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咋回事兒呢?可能是傳說夸大了,也可能是后人記錯了。
不過,即便沒那么夸張,夏朝作為中國第一個有記載的朝代,地位還是杠杠的。它結束了部落聯盟的松散狀態,開啟了中央集權的世襲王朝模式,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
夏朝的開端離不開兩個人——舜帝和大禹。他倆一個以德行治國,一個靠治水建功,是夏朝能立起來的關鍵人物。
舜帝,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294年到公元前2184年。他是個苦出身,家里條件差,父親瞽叟脾氣不好,繼母和弟弟象還老跟他作對。舜小時候干農活,種地種得特別好,鄉親們都夸他能干。后來他爸和弟弟看他不順眼,幾次想害他。有回讓他修糧倉屋頂,趁機放火燒他;還有回讓他挖井,挖好了往里填土想埋了他。舜每次都機靈地躲過去了,還不記仇,繼續孝順家人,最后把家里人都感化了。這事兒傳出去,大家都覺得他品德高。
舜的名聲傳到當時的帝堯耳朵里。堯年紀大了,想找個靠譜的人接班,就開始考察舜。先讓他當司徒,管教育。舜跑遍村子教大家種地,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后來又讓他管全國大事,舜開會效率高,決策也公平。堯還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看他能不能管好家。舜對媳婦兒尊重,家里和睦,堯徹底放心了。公元前2258年左右,堯把位子讓給了舜,這叫“禪讓”,不是傳給自家兒子,而是挑了個有德行的人。
舜當上領袖后,干得挺漂亮。他派大禹去治水,發展農業,還搞了點禮樂制度,讓社會安定下來。晚年他去南方巡查,死在蒼梧(今湖南九嶷山),活了大概100歲。舜的仁政和孝道,后來被儒家捧得老高,成了道德榜樣。他的治國思路也給夏朝打下了思想基礎。
大禹,姓姒,名文命,大概生于公元前2123年,是夏朝的開國老大。他最出名的就是治水,硬生生把黃河水患給搞定了。禹的爹鯀之前也治過水,但用的是堵的辦法,9年沒成效,還被流放了。禹接手后,換了思路,帶著人到處跑,勘察地形,改堵為疏,挖河道把水引到海里。他干活特別拼,13年沒歇過,連路過家門口三次都沒進去看看。據說有回他媳婦兒生孩子,他聽見哭聲也沒停下腳步,就怕耽誤事兒。
整整13年后,水患沒了,老百姓能安心種地了,大禹也成了英雄。舜看他這么能干,就指定他當接班人。公元前2184年左右,舜死了,大禹上位,建立了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附近)。他把全國分成九州,弄了個貢賦制度,算是最早的稅收和管理辦法。治水還順便搞出了灌溉技術,農業一下子發達起來。禹晚年去會稽(今浙江紹興)巡查,死了,活了98歲左右。他把位子傳給了兒子啟,世襲制就這么開始了。大禹的事跡在《尚書》和《史記》里寫得清清楚楚,成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象征。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從部落聯盟變成中央集權國家,意義重大。別看“2680年,126代”不靠譜,它的真實歷史一樣值得咱們細細聊。
夏朝大概是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持續了470年左右,傳了17個君主。這數據不是瞎猜的,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挖出了宮殿和青銅器,證明夏朝真有這么個國家。大禹建夏朝時,定都陽城,后來遷到陽翟、斟鄩等地。二里頭遺址的遺跡顯示,夏朝已經有像樣的城市和權力中心了。從大禹開始,夏朝結束了禪讓制,變成世襲制,算是中國王朝模式的起點。
夏朝剛開始的時候,還帶點部落聯盟的味道。各地頭領聚一塊兒商量大事,權力沒那么集中。大禹在的時候,喜歡爬山開會,風吹日曬地定決策。后來慢慢變了,夏朝成了封建國家,國王權力大了,地方上有諸侯管著,手里有兵,拱衛中央。基層呢,有個“九族共享”的制度,就是一個大家族一塊兒管村子,種地分糧都公平點。這辦法挺實用,社會秩序靠它撐著。
社會分層也清楚,國王在上頭,下面是貴族、平民,再下面是奴隸。貴族有田有兵,平民種地交稅,奴隸干苦力。夏朝的政治雛形就這樣搭起來了,后來的商周都接著用。
夏朝的經濟靠農業。大禹治水留下的灌溉技術派上大用場,農民用木頭水車澆地,糧食產量上去了。青銅器也開始冒頭,雖然還糙,但能用,說明手工業起步了。商業也有苗頭,集市上拿陶罐換布匹,挺熱鬧。
文化上,祭祀是大事兒。每逢拜天,鼓聲響個不停,巫師跳舞求雨,熱鬧得不行。音樂和舞蹈也跟著發展,龍骨琴、瑤琴聽著挺帶勁兒。《山海經》里還說夏啟跳舞時拿個羽毛扇子,挺有排場。這些活動把人聚一塊兒,增強了部落凝聚力。夏朝的文化遺產,后來被商朝繼承發揚了。
夏朝到底存沒存在,以前有人懷疑,但二里頭遺址一出,大家基本認了。它是第一個王朝,世襲制、中央集權都是從這兒來的,對中國幾千年的政治格局影響老大了。大禹治水的故事還成了民族精神的代表,自強不息這四個字跟夏朝分不開。夏朝的制度和文化,為商朝、周朝鋪了路,意義不小。
夏朝最后垮了臺,原因離不開末代君主桀的暴政。這事兒給后人留了不少教訓,也讓商朝撿了個便宜。
桀是夏朝最后一個王,大概在公元前1728年到公元前1675年當政。他干的事兒讓人頭皮發麻。蓋豪華宮殿,工匠累死累活干不好就挨打;寵愛妺喜,國庫都快被他掏空了。有回他把酒倒進池子,讓臣子下去玩兒,荒唐得不行。他還不聽勸,忠臣敢說話就扔進牢里,搞得人人自危。老百姓被稅壓得喘不過氣,跑的跑,反的反,貴族也離心離德,夏朝眼看著就撐不住了。
這時候商部落的頭領商湯站出來了。他為人厚道,會拉攏人,把看不慣桀的諸侯都團結起來。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湯跟夏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附近)干了一仗。夏軍早就沒斗志了,一打就散,桀被抓住,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夏朝就這么沒了,商朝上臺了。
商朝接手后,繼承了夏朝不少東西,比如世襲制和祭祀習慣,還在青銅器、文字上更進一步。夏朝的滅亡告訴后人,統治者不能瞎搞,民心丟了,王朝就完了。桀把470年的基業敗光,就是個活例子。大禹的功績和夏朝的開創,在文化上影響深遠,《史記》里寫的那些故事,后來成了教化人的素材。夏朝的農業技術和政治制度,也給中國文明打下了底子。
夏朝沒延續2680年,也沒傳126代,但它用470年和17個君主,開創了中國世襲王朝的先河。舜帝的仁政、大禹的治水,撐起了夏朝的輝煌;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桀的暴政讓夏朝完蛋,提醒后人治國得靠民心。夏朝不是世界最長壽的王朝,但它的故事是咱們民族智慧和精神的起點。你們咋看夏朝?歡迎聊聊它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