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民們要么逐水而居,要么鑿井而駐,無水的地方人類是不能生存的。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城市、集鎮、部落村居一般沿河而建,沒有地表徑流的地方,人類只能鑿井取水。井的發明,有“黃帝穿井”和“伯益作井”兩種說法,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從成語“塞井夷灶”“背井離鄉”也可看到人和井惜惜相依的緊密關系。
章丘做為人類最早生活的區域之一,村居散落在山地、丘陵、平原,地形多變,因此村落中的古井也各有特色。井水按口感分甜水和漤水,是因水中礦物質差別大造成的。甜水入口甘爽適合飲食、泡茶、釀酒等日用;而漤水因含鹵水成分,則入口苦澀,口感差,但適合做豆腐,例龍山水豆腐白、軟、嫩、滑,應了俗語“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朱家峪壇井七折)
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因素,一些村落消失了,古井或填埋湮淤亦或失迷失考,大部分不見了蹤跡。在老村落中偶見鑿井碑刻、轆轤石支架等,才能追憶起小時候打水、挑水的零落片斷。章丘現存的部分古井,保存完好的大部分在山區老村古廟、平原的歷史文化名村等地;普通村落中的古井因干涸和安全因素等原因,大多填埋或篷蓋了。我老家有一口老井,開鑿于清光緒末年,舊時用以澆園。干涸后夏季用以食品菜蔬的保鮮,效果岀奇得好。
章丘著名的古井,有危山圣井、雪山寺上方井、下方井,圣泉寺圣泉井、白云寺永泉井、圣水靈泉廟古井、南大寨古井、三德范漤水井、復祥和酒店古井,馬家峪古井、朱家峪壇井……
(平陵城陶井壁)
章丘最古老的水井當屬2004年在東平陵城內發現的陶井,陶井已湮圮,只保留下來兩段陶井壁,直徑1米左右,高0.2米,壁厚0.02米,外壁有細密的繩紋。當時的井是用陶圈一節節套疊起來,而不像后來用石或磚砌筑而成,這兩段陶井壁現存章丘博物館。
章丘第一古井,當屬危山圣井。章丘古八景第一景物“高聳危山圣井澄”,即指此古井。井在危山之陰半山腰,井深4米余,闊1米余,井壁青石壘砌,八角石砌井口,常年不涸。圣井水質甘冽,歷代文人墨客多來此品茶論道、吟詩作賦。明清進士李開先、牛天宿,清康熙胡山道場的開山祖師畢太和道長等,都曾在此逗留。清進士牛天宿曾有詩贊圣井,生動地描述了圣井水的神奇和妙用。詩曰:
危山九仞矗晴空,一水盈盈石竅中。
斷壁雨來聲淅瀝,層巖云過影溟濛。
味甘不羨江心美,源遠疑從海底通。
到此烹茶消內熱,應知兩腋自生風。
同時,危山圣井還是章丘著名的求雨圣地。明朝縣令陸里,字希遠,宜興人,進士。公廉勤慎,有循吏之稱,搜摭事實,創修弘治版《章丘縣志》。他曾于弘治二年(1489)在此祈雨,碑記曰:“古跡有圣井之名也,方遇旱年,垂瓶口懸于井半,若肯虔心祈祝,水為方滿,即時作霈,然后降雨,苗稼長茂?!贝撕?,多有縣知事、地方領袖來圣井按此法祈雨,甚是靈驗。現古井旁立有碑碣,正面書“圣井”,背面是書法家韋義長所書的章丘古八景詩。
(危山圣井)
章丘十二景之胡山東麓,有章丘縣級文保單位圣水靈泉廟,廟下的石堰壁正中有窟,窟內有三米深的石井,水自井壁和井底石縫中流出,不溢不涸,水質優良。清道光《濟南府志》載:“泉出山半,流入石井,不溢不涸,禱雨輒應?!弊援吿偷篱L開山胡山道場后,此處做為祈雨道場更是香火旺盛,名揚齊魯。清康熙辛丑(1721)年章丘大旱,山東臬臺海州人黃昺遣下屬朱家峪人朱士豸在此求雨成功后刻下了石楹聯,“祈數滴淵潛散長空而成時霈,保萬家煙火借斯泉以度豐年”,以贊古井。
(圣水靈泉古井)
相公莊街道梭莊東黌堂嶺上的雪山寺內,有一山石砌筑的古井,名曰上方井。清道光《濟南府志》載:“上方井,在縣東二十里,其泉從石罅中沁出長流,冬夏不竭”;清順治進士梭莊人李縉明在《嘯園自記》中描寫道:“雪山寺,為鄭康成先生讀書處,絕頂有古井,泉水幽澄,淙淙出崖,下繞僧廚,邇雖漸堙頹。”于欽《齊乘》引文曰:“鄭玄注詩書棲此山,上有古井,獨有細草葉似薤,俗謂鄭公書帶草?!惫啪瓷戏骄?,用塊石壘砌,井口方約三尺許,深約丈余,水自井中溢流。井邊生長一種細長葉、韌性強的草,叫做鄭公書帶草,傳說是鄭玄用來捆經書的。古井旁原碑碣林立,其中明弘治年章丘縣令陸里的《題上方井》詩碑最為著名:“上方颙望遠,宛若泰山形”。2006年春,我去雪山寺上方井畔尋訪此碑,遍尋不見,疑被人推入井中,遂攀井壁而下,亦無所獲,甚是憾事,所以對上方古井印象特別深刻。上方井下里許是下方井,二井上下遙映,視作天成。雪山寺西北數里的圣泉寺內,有古井曰圣井,又作圣泉,寺因井名。井在山門院內,石砌圓形井口,高出地面,井深二丈余。清道光縣志載:“圣井,在縣東十里圣泉寺,味甘冽,西流入獺。”清康熙二十六年,回村進士劉渡撰書,牛推官莊進士牛天宿助緣的《重修圣泉寺碑記》中載:“有寺,有泉,泉水由峪中仰出,剖露清秀,滃然有聲,爰疊石而甃之為井,蓋以護泉處,為游人牧豎所濁齷也?!笨芍ト啪菫樽o泉而疊石甃成的。危山圣井旁原有圣泉寺,長白山圣泉寺內有圣井,二地多被文人墨客吟詠,以致后人經?;煜@二處圣泉寺、圣井。長白山圣泉寺古井和雪山寺上、下方古井的水屬玄武巖裂隙潛水,以味甘冽、質清純聞名。舊書載:長白山摩訶頂(沫湖頂)上有昆盧寺,在其神座下有井泉,不流不涸,甚甘冽,僧人稱“甘露水”。我十幾次登頂摩訶尋訪,尋到了殘存的青石神座、大殿青石柱礎等物,卻因墻塌房圮,一直沒尋到這口神秘的井泉。章丘的老寺廟中多有古井,被毀圮的不多,其它的還有刁鎮街道曹峪的興隆寺古井,曹范街道白云寺的永泉古井等。
(雪山寺上方井)
井在一個村落中的地位,那是至高無上的。鑿井、淘井那都是鄉民的頭等大事,如是官井,在古時要立碑敘事,領袖善人都要名刻其上。像文祖街道馬家峪村的“一泉八碑”義井,大寨村的南井,三德范村的漤水井,普集街道池子頭村翰墨池南官井等。
(三德范鐵井)
三德范村北頭東道巷的井棚內,有一眼鑄鐵井口的老井,深約40余米,經年累月柔軟的井繩把鐵井口上磨岀了深深地豁口。俗語說: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軟繩磨鐵井口的功夫,更說明了水井的重要性及取水的困難。井旁有清光諸二十四年、民國十六年的二塊殘碑,敘述了三德范人鑿井取水的艱辛及執著。
大寨村是章萊古道上的重要驛站,當時鑿南井時,除卻本村民眾捐募,連附近八莊,甚至萊蕪民眾也進行了捐獻。蓋因出門在外,不能背著井走啊,路過大寨,討口水喝,也是腰直氣壯的。經年累月井繩在井口上磨出的繩豁口更是讓人觸目驚心,石井口上的豁口有十幾條,深達三寸之多。舊時大寨村外出的商賈回家過年曾說過一個軼事:南直隸客商經過大寨村時,好奇井上的繩豁口,細數三遍記在心中。一日在途偶遇大寨村人說起大寨村的風土人情,大寨村人對答如流。南商最后突問貴莊井口上有多少繩豁口,大寨人頓時懵頭無言以對,南商笑曰,他非大寨人,所以細心數過了。而大寨人熟視無睹,習以為常。
(大寨古井)
胡山腳下馬家峪,自古缺水,在村中十字路口的井棚壁上,嵌有石碑八塊,起自清雍正五年(1727),終自民國三十一年(1942),稱作“一井八碑”。碑文記述的是馬家峪人鑿井取水的艱難歷程。八碑中的《德泉碑記》《福泉碑記》則把善人馬朝宦高風亮節細致地刻畫岀來:“捐田修路掘井,永世為村人所用?!边@口古井身兼官井和義井之能。
普集街道池子頭村翰墨池南官井,整砂石的方形井口,井壁條石砌就,是過去村中重要的飲水井之一。1981年春大旱,井水漸趨干涸,村民商議淘井(清淤深挖)增加出水量。在村中長者主持下,年輕小伙吊起井壁石,輪翻下井清淤,婦女則在上面拉繩吊籃,經月余淘井工程方告峻。當時并無工錢之說,水中淘井的年青人吃的是東家的雞蛋西家的蔥拼湊出的菜肴,喝的章丘縣酒廠所岀高度高梁散酒。井下濕潮,飲酒用以祛寒濕。淘井,一呼百應,在人心目中那么重要!
明水街道王白莊舊時有復祥和酒店,即現在山東百脈泉酒業前身。酒店院內有口古井,井水清冽甘爽,引流釀酒,酒質醇香濃烈,有獨特的濃香,被老酒客們戲稱為“王白莊漤水”,現古井及復祥和舊址已被列入章丘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章丘南部的一些歷史古村,像垛莊射垛、岳滋,文祖東張、桑黃、皇祿泉、田廣等村落,還有許多依舊使用的古井。
原標題:章丘古井
作者:高廣岳
編輯:劉燕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愛章丘”,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