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講臺初體驗(散文)
文/圖/悟喜(云南)
2005年6月的雅加達,熱浪像無形的棉被裹挾著每一個人。當我第一次站在講臺上,汗水已經悄悄浸濕了襯衫的后背。臺下坐著約八十位學員,大多是中老年女性,她們手持筆記本,眼睛里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我的翻譯麗莎身著淡粉色傳統服裝,發間那朵鮮紅的木槿花隨著她的動作輕輕搖曳。她翻譯時總不自覺用右手在空中比劃,這個習慣性動作奇妙地安撫了我的緊張。麗莎不僅是我的翻譯,更成為了我在異國他鄉最親近的姐姐。記得有次課后,她特意為我準備了一桌充滿南洋風味的家常菜,用青木瓜沙拉和參巴醬溫暖了我的思鄉胃。白天工作時我們形影不離,閑暇時她還耐心教我學習當地語言。
教室里雖然裝了新空調,但赤道的炎熱依然固執地滲透進來。我看見前排一位華人老太太不停地用紙巾擦拭額頭,卻始終沒有停下記錄的筆。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中印尼雙語對照的筆記,有些地方還用紅筆做了特殊標記。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中間排一位賣沙嗲的大叔。他總帶著一疊包裝紙,把我講的重點寫在上面。有次講到"感恩、知足不貪心"時,他突然拍腿大笑:"這不就是我每天要決定賣多少串沙嗲的道理嗎?"教室里頓時響起此起彼伏的應和聲,連悶熱的空氣都被這笑聲攪動得活躍起來。
課間休息時,學員們熱情地與我交流。華人阿姨們用帶著閩南腔的普通話詢問細節,本地的大嬸們則通過麗莎向我請教。有位賣冰飲的大姐還特意給我端來一杯冰鎮椰子水,說講課費嗓子,需要潤一潤。
看著這些比我年長的學員們如此認真地學習,我突然明白,這半年的講臺時光,表面上是傳授知識,實際上卻是我在收獲最珍貴的人生課堂。他們用皺紋里的智慧,教會了我比課本上更生動的人生道理。
這段跨越語言與文化的講臺經歷,最終讓我領悟到:真正的教學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在交流中互相照亮的過程。那些被汗水浸濕的筆記本里,記錄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普通人對生活的熱忱;那些此起彼伏的笑聲與提問中,傳遞的不只是理解,更是跨越年齡與民族的真誠對話。在這間溫暖又清涼的教室里,我們用最原始的手寫方式,卻書寫出了最動人的教育詩篇——當知識從書本走到市井,當理論遇見生活,教與學的邊界便在這赤道的熱浪中悄然消融,留下的,是比空調涼風更沁人心脾的溫暖記憶。
作者簡介:悟喜?,寧夏西海固人,80后,棲居大理蒼洱間。素心種字,不諳世故只諳耕;閑拾棗花調墨,漫裁山風作信。曾赴金山教孩童識字,亦行鄉野扶貧,接過九星暮光。十三載公益路,而今筆墨寫天真,耕煙種霞。詩作散見《鄉村精短文學》、《作家地帶》等。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投稿須知:
平臺用稿無稿費, 投稿本平臺必須為首發原創作品,凡在其它媒體或網絡平臺上刊發過的作品請勿投稿。
1.投稿需先關注《鄉村精短文學》公眾號。
2.投稿微信號:13877397223
投稿郵箱:835853wmsh@163.com、1964392700@qq.com
3.投稿被平臺刊發且收到贊賞費7天后,贊賞費的80%發放給作者本人,其余20%用做平臺運營管理。(字數在300字以上的能申請“原創”標識的作品才可以獲得讀者贊賞費)
4.本平臺刊發的作品均為作者本人觀點,且侵權與否均與本平臺無關,如作品涉及侵權請聯系本平臺刪除。
凡投稿者均表示自愿接受并同意上述聲明,由此產生的一切責任均由投稿者承擔,本平臺不負其任何連帶責任。
本文由《鄉村精短文學》原創,歡迎長按下面二維碼圖片識別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