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和東歐80年代前期政治(上)
1.80年代初的波蘭局勢
1976年以后波蘭經濟逐漸發生嚴重困難。由于工人罷工,食品價格長期未得到調整,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額財政補貼。由于西方經濟危機,波蘭出口面臨困難,外匯收入減少,難以償還70年代初舉借的大量外債。
70年代末農業生產連續下降,造成食品供應短缺。1980年7月政府決定提高肉類價格,引起社會廣泛不滿,一些地方發生工人罷工。8月中旬格但斯克等沿海地區工人舉行大規模罷工,格但斯克成立了列寧造船廠工人瓦文薩任主席的廠際罷工委員會。此后,罷工浪潮席卷全國。
罷工發生后,政府派代表前往格但斯克和什切青同罷工委員會進行談判,8月31日雙方達成協議。協議除有關工資、物價、工人福利等內容外,還包括:政府同意職工在承認波蘭統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和不破壞國際聯盟體系的條件下成立新的自治工會,承認罷工權利,保證言論、出版等項自由,加速經濟改革并公開討論改革問題等。次日格但斯克自由工會成立。隨后,各地自由工會聯合成立獨立自治團結工會,瓦文薩任全國協商委員會主席。團結工會會員迅速達到數百萬人。后來,大學生和農民也分別成立了自治團體。
波蘭統一工人黨內也發生變化。9月初卡尼亞取代蓋萊克任黨中央第一書記。包括部長會議主席在內的一批黨政領導人先后被解除職務。1981年2月國防部長雅魯澤爾斯基(1923-)擔任部長會議主席。新的領導人認為波蘭面臨戰后最嚴重的危機,主張推行協商和革新路線,通過對話達成社會諒解,恢復黨同社會的聯系。這意味著統一工人黨將與獨立的團結工會共處。這在戰后東歐是前所未有的。協商和革新路線面臨三方面的壓力。在黨內,盡管多數人贊成變革,仍有一些有影響的勢力認為這將嚴重威脅黨的地位。在社會上,8月的危機使原有秩序遭到破壞,不信任統一工人黨的自發傾向急劇發展,團結工會和知識界的部分激進勢力試圖借機進一步改變國內社會政治現實。在國外,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擔心一旦局勢失去控制將威脅波蘭的社會主義成果和聯盟的安全,敦促波黨采取強硬措施,蘇聯軍隊多次在波蘭境內外調動或舉行演習;西方國家支持團結工會,希望以此推動東歐政治多元化。1980年8月以后近一年間,危機繼續發展,小的沖突不斷發生,無政府狀態加劇,經濟每況愈下,厭惡蘇聯的情緒蔓延,對蘇聯干預的擔憂成為抑制團結工會激進勢力的重要因素,統一工人黨和團結工會未能就如何在共處的基礎上恢復社會穩定與推進變革達成共識。
1981年7月統一工人黨舉行代表大會,確認協商和革新路線,認為這是擺脫危機的唯一出路。大多數危機發生前的中央領導人未再當選,一批參加團結工會的黨員被選入中央領導機構。9-10月團結工會也舉行代表大會,認為危機的根源存在于經濟和政治制度之中,當局已沒有深刻改變現狀的能力。達成社會諒解的前景暗淡。10月雅魯澤爾斯基擔任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針對日益惡化的社會經濟形勢,成立反危機指揮部,派軍隊協助地方政府工作,并在11月初與瓦文薩和天主教會大主教格萊姆普舉行會晤,提議成立國民和解委員會。團結工會激進勢力反對這項建議,并威脅舉行全國總罷工。統一工人黨中央和團結工會領導機構控制局勢的能力都逐漸削弱。
1981年12月13日雅魯澤爾斯基宣布,國家處于戰時狀態,由以他為首的救國軍事委員會接管政權,團結工會停止活動。瓦文薩等人隨即被扣押。雅魯澤爾斯基認為,實行戰時狀態是為了避免發生嚴重社會混亂和防止外國干涉波蘭事務。此后,國內秩序趨向穩定,團結工會成立臨時秘密領導機構繼續活動,西方國家對波蘭實行經濟制裁。1982年1月1日起波蘭實行全面經濟改革,縮小指令性計劃的范圍,擴大企業的獨立經營權和職工自治權利;大幅度改革價格體系,提高食品等價格,減少價格補貼;鼓勵個體經濟繼續發展。1983年起經濟狀況好轉,統一工人黨領導的新工會有所發展,政府與天主教會開始對話。1982年10月正式取締團結工會,11月解除對瓦文薩的監禁,1983年7月22日取消戰時狀態。
1985年10月波蘭舉行新的議會選舉,統一工人黨仍保持議會多數,并與其他聯盟政黨一同組成政府,繼續推行經濟改革。統一工人黨繼續允許建設性反對派參與政治活動。1986年底雅魯澤爾斯基提議成立包括團結工會以外各界人士的磋商委員會。該委員會以及工會、天主教會等都能對當局決策施加一定影響。其他東歐國家沒有類似的政治機制。然而,危機的根源并未消除。1984年10月一位支持團結工會的天主教神甫被內務部人員殺害,曾引起社會局勢緊張,一度沉寂的團結工會地下組織再趨活躍。后來,政府未能堅定、有效地推進改革,遭到社會各界日益尖銳的批評。
2.蘇聯的停滯與領導層更替
從70年代后期起,蘇聯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經濟方面的困難日益增多,到80年代初趨于停滯。政治上也逐漸僵化,對內對外政策失去活力,各方面累積的問題增多。
從勃列日涅夫執政到70年代中期,蘇聯經濟曾以較快的速度發展,石油、鋼、煤炭等重要工業產品的產量超過美國。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蘇聯經濟存在的嚴重問題。首先,蘇聯的總體經濟實力仍遠遠落后于美國。經濟總量不足美國的2/3;除少數國防工業以外,絕大多數工業的技術水平低于西方,新興工業部門發展較晚,與西方的差距更大;經濟效益普遍較低,浪費十分嚴重。其次,蘇聯經濟在總體上仍是粗放經營,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資源和勞動力的投入。隨著老的資源基地逐漸枯竭,資源短缺嚴重制約經濟發展,還不得不付出高昂代價到自然條件惡劣的東部地區開發新資源。勞動力也嚴重的缺乏。這表明,盡管蘇聯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卻缺乏使其轉化為生產能力進而形成強大經濟實力的有效機制。最后,蘇聯在經濟政策上長期注重與國防工業有關的重工業,農業與輕工業投入不足,發展緩慢,造成市場供應日益困難。這些問題使蘇聯經濟由增長走向停滯,以至逐漸滑向嚴重危機的邊緣。蘇聯與美國的經濟差距也由縮小轉向擴大。勃列日涅夫注意到經濟中的某些問題,在70年代提出發展集約化經濟、改進工業管理、改進計劃體制等,但這不足以解決長期形成的嚴重問題,未能扭轉走向停滯的趨勢。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