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這種陣法是用石頭堆成石陣,然后再按照奇門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杜甫曾經詩贊孔明:“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
意思都是說八陣圖讓諸葛亮的聲名更加顯赫,八陣圖變化萬端,其功效之大可抵擋十萬精兵,它吸收了井田和八卦的排列組合方式,兼容天文地理,是周易思想精髓的實際應用。那么,具有如此強大軍事功效的八陣圖會不會像桃園三結義一樣,也是作者在《三國演義》中杜撰的呢?歷史上真的存在八陣圖嗎?據《三國·蜀志·諸葛亮傳》記載:
亮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
后人根據諸葛亮八陣圖繪成圖形,現在八陣原圖已經不在,但是傳說中八陣圖的練兵遺跡,也就是八陣圖壘,是用亂石壘積而成,其遺跡有三處:
- 《漢中府志》中記載,八陣圖壘在陜西勉縣東南部的諸葛亮墓東;
- 《明一統志》載,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北三十里的牟彌陣;
- 《寰宇記》所記載的重慶奉節一說則最為流行。
其中陜西漢中勉縣現存“武侯坪”地名,曾出土三國兵器及營壘地基,被學界視為諸葛亮北伐練兵中心,此處位于蜀魏對峙前線,用于演練步騎兵陣法(如“魚鱗陣”“鶴翼陣”)。
而四川省成都的牟彌陣現存狀況為田埂間殘存土壘痕跡,呈八邊形布局,占地約250畝(以現代復建景觀為主)。對于此處遺址學界一直頗有質疑,因為此處并無三國地層證據,很大可能是后世附會或明清演練場。
對于奉節這處的遺址,蘇軾在《八陣磧》中寫道:
孔明最后起,意欲掃群孽。崎嶇事節制,隱忍久不決。志大遂成遷,歲月去如瞥。六師紛未整,一旦英氣折。惟余八陣圖,千古壯夔峽。
這里所說的夔峽,即為瞿塘峽。它西起奉節白帝城,東至巫山黛溪,在三峽中以雄著稱。奉節在夏商時期屬于荊、梁;到了東周戰國則屬巴郡,名魚;公元222年,劉備在敗退于白帝城之后又將其改名為永安;唐代貞觀年間才取名奉節,為的是表彰諸葛亮“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高潔品格。
在長江北岸,距離奉節老東城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塊大壩。它長1500米,寬600米,深入江中心,有高低壘積的石塊,其中有溪流穿過。這就是傳說中的“八陣圖壘”。據說,唐代大詩人李自和杜甫就曾經在這里踏跡,后來每逢正月初七,人們都會成群結隊地來八陣圖壘踏訪游覽,這就是奉節人的風俗——正月初七踏跡。
然而如今再到奉節,八陣圖壘的遺跡已經在江水之中了。但是奉節當地人也稱,關于八陣圖有“水八陣”和“旱八陣”之說。因三峽蓄水而被淹沒的八陣圖是水八陣,而旱八陣則在杜甫寓居夔州時的草堂東兩公里處,它位于白帝城邊,地形險峻。
現存遺跡中可考性最高者,應該就是重慶奉節夔門八陣圖遺址,但因水庫蓄水已部分淹沒,最佳觀測期為冬季枯水期,其次為漢中定軍山練兵場遺跡。
需澄清的是,八陣圖核心是戰法而非固定地點。八陣圖的真正位置在歷史長河中已難確考,但其內核——將《易經》陰陽轉化融入軍事的智慧,至今仍在影響東亞兵學(如韓國《陣紀》、日本武田八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