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重振美國制造業一直抱有強烈的執念。早在他首次執政期間,就積極推動相關計劃,彼時他找到郭臺銘,極力勸說富士康前往美國建廠,并承諾給予豐厚補貼,其終極目標便是吸引蘋果回歸美國生產。在特朗普的努力下,郭臺銘曾宣布計劃投資100億美元在威斯康辛州建廠,特朗普也大方表示會提供總計30億美元的稅收優惠,甚至將富士康在美國的工廠形容為“世界第8大奇跡”。然而,現實卻給了特朗普沉重一擊,這個項目最終以爛尾收場,所謂的“世界第八大奇跡”淪為眾人的笑柄 。
但特朗普并未就此放棄重振美國制造的計劃。在他第二次上臺后,再度推出一系列措施,核心目的仍是推動美國制造的發展,促使美國企業的制造業回流。蘋果作為科技行業的巨頭,自然又一次成為了他關注的焦點。特朗普多次公開喊話蘋果,言辭懇切地希望蘋果能回到美國制造,甚至不惜采取強硬手段,直接威脅稱,如果蘋果拒絕在美國制造,就要對其加征25%的關稅,試圖以此逼迫蘋果就范。
面對特朗普的施壓,庫克卻不為所動,一直想辦法拖延。他寧愿將蘋果的生產業務布局到印度、越南等地,也堅決不愿意回遷美國。庫克曾多次鄭重表示,蘋果選擇在中國制造,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電子制造產業鏈,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工藝技術底蘊,并且有著大量技術精湛的產業工人,能夠充分滿足蘋果的生產需求 。
從供應鏈專家的視角來看,庫克不愿意在美國制造iPhone的態度十分明顯。當前一部iPhone的生產,依賴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幾百家供應鏈企業。倘若要在美國制造iPhone,先不考慮前期高昂的搬遷成本以及其他諸多難題,僅僅是后期的制造成本,就會比在其他地區高出30%以上。所以對于庫克而言,即便要多支付25%的關稅,選擇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生產依然更具成本優勢,制造過程也會更有保障。
有評論員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政客為了爭取選票,有時可以不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只需展現出強硬姿態即可;但庫克作為企業的CEO,肩負著為股東和消費者負責的重任,他必須全面考慮企業的競爭力、優勢等關鍵因素。因此,庫克不明著拒絕回遷,而是努力想辦法拖延,這無疑是最為正確的選擇,畢竟企業的穩定發展和盈利才是重中之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