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華為大公主”孟晚舟,她的經歷曾是我們中國人心中的痛,當初因為對中國的忌憚,加拿大在美國的授意下,沒有任何理由拘押孟晚舟,每天還要帶著定位器生活,時間長達1028天。
而之后孟晚舟雖然回到國內,但這種惡意依舊沒有改善,如今更是又一中國工程師在外國被捕,背后依舊有著美國的影子,那這次被逮捕的人是誰?為何美國一直在針對中國技術人才?
徐澤偉,上海一家半導體公司的IT主管,在他的妻子眼中,他是個再普通不過的IT從業者,負責公司的信息系統和網絡維護,他們還有一個七個月大的女兒在家中等待,他的生活軌跡,似乎和任何一個大城市的科技白領別無二致。
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一紙國際通緝令上,他卻有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身份,整個逮捕過程快得令人窒息,仿佛一場精心編排的突襲,這背后若沒有美國情報部門提前喂到嘴邊的精準信息——航班號、乘客名單、抵達時間——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就這樣,一個原本憧憬著教堂與廣場的普通游客,轉眼間成了米蘭附近一座監獄里的囚犯,等待著一場決定他后半生命運的引渡聽證會,他的罪名,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利堅合眾國已經為他寫好。
美國的指控聽起來像一部好萊塢諜戰大片,他們聲稱,徐澤偉隸屬于一個代號“鉿”(Hafnium)的黑客組織,而且這個組織背后有中國官方支持。
他的“罪行”包括在2020到2021年間,竊取美國德州大學關于新冠疫苗的機密研究數據,并利用微軟郵件系統的漏洞,對超過六萬家美國實體發動了網絡攻擊,聽起來是不是罪大惡極?但支撐這個宏大指控的證據,卻顯得有些飄忽。
美方拿出的依據,是“秘密證人”的證詞、“加密的通信記錄”、匿名的線報,以及一個所謂的“關聯郵箱”,這些東西,說白了,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子幽靈,缺乏能夠擺在法庭上、讓所有人眼見為實的物證。
更讓人覺得荒誕的是邏輯上的矛盾,一個半導體公司的IT主管,他的專業和疫苗研發隔著十萬八千里,更關鍵的是,一個被美國定義為國家級頂尖黑客的人物,會用自己的真實護照和身份,大搖大擺地飛去美國最鐵桿的盟友國家之一度假嗎?這究竟是“黑客帝國”的驚天大案,還是一場早已寫好結局的“欲加之罪”?
看到這一幕,很多人腦海里都會浮現出另一個名字:孟晚舟,這簡直是當年那場風波的完美復刻,同樣的配方,同樣的味道,都是由美國發起,借第三國之手執行逮捕,都是針對中國科技領域的關鍵人物,都面臨著漫長的引渡官司,也都有著一份被外界看來漏洞百出的“證據”。
當年,美國指控孟晚舟的核心證據,不過是一份解釋業務的PPT,而這一次,針對徐澤偉的,則是一堆云山霧罩的“秘密情報”。
回顧孟晚舟案,一些細節至今讓人不寒而栗,比如FBI通過“白手套”角色,遠程指導加拿大執法人員,要求他們必須將孟晚舟的手機和電子設備放入“法拉第袋”,以隔絕信號,防止數據被遠程清除。
這種對盟友司法程序的深度介入和微操,清晰地表明,這些案件從一開始就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它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行動,法律,只是披在外面那件看起來體面的外衣。
有了加拿大的前車之鑒——配合美國抓人,導致與中國的關系冰封多年,經濟上蒙受巨大損失——意大利這次為何還要如此迅速地“挺身而出”?這背后,是一筆復雜的政治賬。
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意大利此舉無疑是在向華盛頓“表忠心”,尤其在美國揮舞著《通脹削減法案》等大棒,讓歐洲盟友們左右為難之際,送上這樣一份“大禮”,或許能換取在其他經濟或政治議題上的些許讓步。
這場配合美國的表演,卻讓意大利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其政府高層一邊公開宣稱“無意與中國脫鉤”,一邊卻用實際行動為美國的“科技絞殺戰”充當馬前卒,這種矛盾,凸顯了歐洲國家在中美博弈夾縫中的艱難與投機。
意大利真的能承受得起后果嗎?它的奢侈品、葡萄酒、旅游業,都高度依賴廣闊的中國市場,意大利媒體已經開始擔憂,米蘭機場的這次逮捕,可能會讓本國企業付出沉重的代價,重蹈加拿大的覆轍,淪為大國博弈中被犧牲的“血肉潤滑劑”。
徐澤偉的個人命運,此刻已經深深地嵌入了中美科技戰的宏大敘事中,美國的目的清晰而殘酷:通過對個體進行“人肉打擊”,精準震懾和干擾中國的科技人才流動,延緩中國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追趕的腳步。
當科技競爭的手段從市場和實驗室,轉移到法庭和監獄,傷害的將是全球的創新根基,但今天的中國,畢竟不是孟晚舟事件發生時的2018年了。
牌桌上的籌碼,已經悄然改變,中國不僅可以從外交上將事件定性為“政治迫害”以爭取輿論,更擁有了更豐富的反制工具箱,比如,可以巧妙地利用歐盟自身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從法律層面挑戰美方所提供的電子證據在歐洲的合法性。
而在經濟層面,《反外國制裁法》隨時可以啟動,對意大利的相關商品發起貿易壁壘調查也并非不可能,這些,都是懸在對方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徐澤偉是黑客還是祭品,法律條文或許給不出最終答案,真正的答案,寫在國家實力的天平上。他的遭遇是一個悲哀的注腳,說明在冰冷的地緣政治博弈中,個體的正義與清白,是多么的脆弱和無力。
徐澤偉事件與孟晚舟案如出一轍,都是美國以“法律武器”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伎倆,意大利的角色折射出美國霸權對盟友的裹挾,及部分國家在經濟壓力下的妥協,但孟晚舟順利回國,彰顯了中國維護公民權益的決心與能力,全球化時代,科技競爭應基于公平規則,而非政治操弄,徐澤偉事件提醒中國,需持續提升實力、完善機制,以在國際博弈中更好保護海外公民權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