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近年來,“同志”這一傳統稱謂在公共場合的使用頻率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先生”、“女士”、“老板”、“領導”、張總、李總、老師等稱呼。最近《人民日報》官方號呼吁“同志”這一平等、親切的稱謂回歸日常生活,強調其承載的革命傳統和集體精神,在網上引發熱議。但我想,“同志”這一稱謂很難回歸了,這一原本純粹的稱謂,已被污名化了,成為特定群體的代名詞了。那么,是誰改變了“同志”的原義?背后又反映了怎樣的社會文化變遷?
回顧歷史,“同志”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意為“志同道合”,近代以來被革命隊伍廣泛使用,成為黨員、干部和群眾之間的平等稱呼。它消除了等級差異,體現了團結與共同理想。新中國成立后,“同志”成為社會主流稱謂,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普通百姓,均以“同志”相稱,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平等理念。然而,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稱謂逐漸多元化。“先生”、“女士”等舊式稱呼卷土重來,“老板”、“總裁”等商業稱謂大行其道,而“同志”這一稱謂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大幅下降。
對“同志”的污名化稱謂源于港臺和海外。20世紀90年代后,“同志”一詞在港臺及海外華人圈被借用為對同性戀者的代稱,這一用法逐漸傳入內地,并在網絡和年輕群體中擴散。由于詞義的演變,“同志”在部分場合的使用變得敏感,甚至有人因此避免使用該詞,以免引發誤解。我甚至一度認為,對“同志”的污名化也是“顏色革命”的產物,是改革開放沒有過濾的“文化垃圾”。如今理性地分析,這種詞義的變化并非偶然,而是社會文化開放與全球化的產物。同性戀群體在爭取社會認同的過程中,借用了“同志”這一具有平等、團結意味的詞匯,以表達自身的訴求。然而,這也導致“同志”的原義被部分消解,甚至引發傳統觀念與現代文化之間的沖突。
誰在推動“同志”詞義的轉變? 首先來說就是同性戀這一群體,他們在同性戀權益運動中,積極主動地選擇了一個既有的、正面的詞匯作為身份標簽,爭取社會接納。而互聯網時代的互來,加速了詞匯的跨地域流通,使“同志”的新含義迅速普及,尤其是在年輕網民中廣泛使用。 而影視作品、社交媒體等大眾文化載體,有時會強化“同志”作為同性戀代稱的用法,進一步影響了公眾認知。如今木已成舟,再想讓“同志”恢復原意,恐怕有點難。
當然,《人民日報》的呼吁是正確的,特別正能量。這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也是對平等、團結的社會價值觀的重申。然而,語言是流動的,詞匯的含義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要讓“同志”回歸原本的社會稱謂,不僅需要官方倡導,更需社會共識的重新塑造。“同志”這一詞匯的核心精神是平等、尊重與志同道合,如何當前社會正確理解和使用它,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重大考驗。從個人來講,我是極度反對同性戀這一群體使用“同志”這一稱謂的,這有那么點“鳩占鵲巢”的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