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中介“單邊代理”大洗牌!這次終于站對邊了?
單邊代理能否根治中介套路?上海新規深度拆解
中介不再兩頭通吃!上海新規直擊行業二十年痛點
房產中介二選一:上海新規引發服務模式地震
七月的上海房產市場迎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鏈家突然宣布:所有經紀人必須選擇站隊。要么專注服務賣家,要么全力服務買家。這道看似簡單的選擇題,正在撕開行業存在二十年的瘡疤。那些曾經在買賣雙方之間左右逢源的經紀人,如今必須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
傳統中介模式被稱為雙邊代理,經紀人同時為買賣雙方服務。這種模式下,成交速度成了經紀人唯一的追求。2023年上海浦東某次交易就很典型:掛牌價520萬的房子,中介為了促成交易,告訴賣家“現在市場不好最多賣480萬”,轉頭又暗示買家“低于500萬業主不可能同意”。最終房子492萬成交,中介卻同時收取買賣雙方傭金。這個案例被收錄在上海消協年度維權白皮書第37頁。
單邊代理模式在歐美市場早有成功實踐。美國采用的MLS系統要求經紀人獲得獨家委托后,必須將房源信息公開共享。根據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2024年報告,買方經紀和賣方經紀平均各獲3%傭金,各自只為委托人負責。英國《2019年消費者權益法》第28條更明確規定:未聲明雙重代理關系的中介將面臨刑事處罰。這些制度設計讓經紀人無法繼續扮演“雙面人”。
深圳的實踐給了上海參考樣本。2021年11月試點單邊代理后,深圳房地產中介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2024年期間,二手房交易糾紛率下降18.2%,平均成交周期縮短11.7天。福田區業主陳女士在2023年賣房時就有體會:“以前總擔心中介私下壓價,現在我的經紀人直接拿著同小區成交數據幫我談價,底氣足多了。”
上海市場的劇變更凸顯變革必要性。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數據顯示:單套二手房成交周期從2022年初的2.1個月,拉長至2024年底的6.8個月。2026年全市將有約12萬套限售房解禁,庫存壓力持續累積。當房子越來越難賣,靠撮合賺快錢的模式自然難以為繼。
新規則正在重塑行業分工。負責房源端的經紀人必須深耕社區,掌握每套房屋的抵押狀態、學區變動乃至鄰里關系。客源端經紀人則要轉型房產分析師,徐匯區某鏈家門店的培訓手冊明確要求:“每位客戶需匹配不少于3套跨板塊房源對比方案,貸款方案精確到月供差異”。這種專業分工對從業人員提出更高要求。
法律真空成為最大隱憂。我國目前沒有專門規范單邊代理的法規,深圳試點主要依靠行業公約約束。上海新規中賣方傭金提高到交易額的53%,但消費者是否愿意額外支付買方服務費仍是未知數。華東政法大學2024年《不動產交易服務調研》顯示:68%購房者仍習慣“成交再付費”。
小中介門店存在規則套利空間。虹口區某二十人規模的中介店長坦言:“圈子就這么大,房源端和客源端經紀人經常私下合作分傭。”這種現象在北京試點期間被媒體稱為“抽屜協議”——表面上各為其主,實際仍在共享傭金。
房東需要掌握新的博弈策略:
價格校準術:浦東張江業主王先生分享經驗:“我偽裝買家咨詢五家中介,發現同戶型報價相差70萬,最終守住心理價位”
信息武裝法:學習鏈家培訓教材里的“板塊價值分析法”,自己整理地鐵規劃、學校排名等增值證據
合同防御項:在委托協議增加“未經書面確認不得透露價格底線”條款
房屋本身的價值始終是硬通貨。徐匯區田林新村1996年建的老小區,因業主集資加裝電梯、屋頂光伏改造,掛牌價竟比周邊次新房高出15%。這種案例印證了專業機構的判斷:地段價值正在讓位于房屋綜合品質。
行業內流傳著耐人尋味的改變。某資深店長透露其考核標準發生變化:“帶看量權重從60%降到30%,客戶滿意度評分成為新指標”。這種轉變揭示著行業本質的進化:從信息販子轉型專業服務者。
真正考驗在于服務價值能否被認可。當購房者李先生被問及是否愿為專業咨詢單獨付費時,他的猶豫很有代表性:“我愿意為幫助避坑的服務付錢,但怎么確定是真專業還是新套路?”這個問題可能是新模式成功與否的最終判官。
上海消協近期接到的新型投訴值得警惕:個別中介假借單邊代理名義,要求買家預付5000元“誠意金”鎖定服務。這種現象提醒消費者:任何新模式都可能被異化為割韭菜工具,專業能力才是真正的試金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