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魚可能肉質一般,但因為力氣大,釣它的手感特別棒,所以很受釣友們的喜歡,而麥鯪就是這樣的魚。在去年11月,廣西一位釣友在網上曬出了自己釣到的一條巨無霸麥鯪。視頻里,這條大麥鯪被放在一個大盆里,它的魚身看起來圓滾滾的,鱗片花紋清晰可見,背部的顏色比較深。
這條魚實在太大了,魚頭都頂到了盆邊,魚尾還露在外面。雖然沒上秤稱重,不能確定是不是真有15斤,但絕對是一條難得一見的大麥鯪。網友們一眼就認出來這是麥鯪,而評論區基本都在說兩件事,第一是吐槽這魚太難吃了,不管怎么烹飪都是黑暗料理,第二是夸它力氣大,釣起來特別過癮。
麥鯪在餐桌上實在沒什么地位,它的肉質又柴又散,嚼起來像在嚼一團棉花,味道也淡得像白開水似的。更讓人頭疼的是它渾身長滿了細密的小刺,吃一口得吐半天魚刺,簡直能把人逼瘋。國內好吃的淡水魚多的是,誰會放著這些美味不吃,非要吃一條難吃又刺多的魚?再加上麥鯪是外來物種,名聲本來就不好,自然就更沒人愿意吃它了。
不過,釣友們是很喜歡這種魚的,因為這種魚上鉤后的爆發力驚人,能把魚竿瞬間拉成一張弓,遛魚時的手感簡直讓人上癮。釣友們最享受的就是和魚拔河的過程,而麥鯪那強勁的拉力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
麥鯪的學名叫做麥瑞加拉鯪,原產自印度和孟加拉國,屬于鯉魚下面的物種。這種魚長得快、個頭大、養起來沒難度,所以在1982年被引進到我國,目前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云南等地都能見到它,曾經是當地漁民喜歡養的經濟魚種。
這魚長得挺有特點的,它身體細長,側面看有點扁圓,魚頭小、魚嘴圓。體色是青灰色的,背部是深灰色,腹部是淺灰色,它的胸鰭、腹鰭、臀鰭和尾鰭都帶點紅色,在尾鰭根部還有個黑斑,在魚苗時期這個黑斑會特別顯眼。
由于麥鯪喜歡溫暖的水域,因此它主要棲息在我國珠江和海南一帶,屬于雜食性魚類,小魚苗時期會吃水里的浮游生物,長大后就會變成有啥吃啥的雜食性魚類。麥鯪長得快并且不挑環境,像水庫、池塘都能養活,而且它的生存能力特別強,比本土的土鯪更耐寒,就算水溫降到7度也能保持比較高的活性,還不容易缺氧生病。
麥鯪、土鯪和泰鯪這三種魚長得實在太像了,經常讓人分不清,其實只要仔細觀察的話,還是能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土鯪的身體扁扁長長的,腹部圓鼓鼓的,魚頭比較小,魚嘴朝下長。它的身體是青白色的,腹部是銀白色的。它的鰓蓋后面有幾片藍色的鱗片,這是它最明顯的標志。
泰鯪的體型比較胖,有點像鯉魚,但要比鯉魚更圓潤一些。它的身體主要是青綠色的,背部顏色比較深,帶著一點藍色的金屬光澤,腹部是灰白色的,它的鱗片有點發紅,魚鰭邊緣也帶著淡淡的紅色。
總之,對于釣友們來說,麥鯪魚不是用來下鍋的食材,而是用來較量的對手,因為釣魚的樂趣不是只有吃魚,那種和魚斗智斗勇的過程也是很重要的。從精準判斷咬鉤時機,到巧妙使用釣技化解魚的掙扎,再到最終將其制服,這一連串的操作才是釣魚運動最迷人的地方,而麥鯪是在告訴每一位釣友,最珍貴的不是魚獲本身,而是那個全力以赴的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