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教育工作者調適身心的階段,但也有一些學校團隊會利用幾天時間,為新學期的發展蓄力。一起來看看他們做了哪些嘗試?
帶領教師一起做微課題
潘峻嶺
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蒲團鄉小學第一教聯體總校長
暑假,對于教師來說,既是休整,也是蓄勢!
面對一所身處變革浪潮中的農村小學,我深知:若想突破發展瓶頸,唯有讓教師的專業成長真正“落地生根”。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假期如何告別形式化的學習?翻看5月初的筆記,“校本課題研究”和“人工智能助教”這兩個關鍵詞被我重重圈畫。這個暑假,我打定主意,要帶教師一起以“人工智能+學科融合”校本微課題為支點,推動大家的專業不斷精進。
緊繃了一學期的教師,在假期難免有倦怠感,要讓團隊從被動“聽講座”轉向主動“搞研究”,必須解開思想的疙瘩,讓大家明白,教師專業能力強,說話辦事才有底氣,這是小學生源減少背景下教師不被淘汰、安身立命的根本!做課題不只是為了研究,更是我們通過“做中學、學中悟”,提升解決真實問題能力、筑牢專業根基、實現快速成長的“硬核”路徑。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融合是繞不開的大勢,既是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校本行動,也是我們作為省級人工智能試點校應承擔的使命,只有親自下水摸索,才能把技術用對地方、用出實效。
之前,面對課題研究,不少教師眉頭緊鎖:“沒經驗,做不來!”這份忐忑我感同身受。好在現在的我已是主持過3個課題、幫助5位教師成功立項的“過來人”,我清楚每一步的溝坎。暑假教師集中培訓時,我會給教師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并承諾他們:“從選題到申報書,我全程‘陪跑’。咱們不是單打獨斗,而是一個戰壕的伙伴。”同時,要給教師講明白微課題的概念及特點:切口小、周期短、目標細、方法簡單。當大家發現微課題不是“高大上的論文”,而是“解決自己課堂難題的工具箱”,信心自然就有了。
那么,具體怎么做呢?假期教師集中培訓前,教務部門會收集平時集體備課、每周教研甚至教師平時交流中涉及的學科教育問題,由學校高級教師組成的課題評審組進行梳理,認真論證選題范圍,制訂學校微課題實施方案,確定申報書模板。集中培訓時,課題評審組成員分別從“選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預期成果”等板塊開展分階段培訓。每個部分都需要結合實際課題案例進行詳細講解,涵蓋具體工具使用、資源查找方法等細節,并設置教師現場提問交流環節。當日培訓任務結束后,教師根據當天培訓內容,初步撰寫自己課題申報書的相關部分。課題評審組成員對教師提交的課題作業即時評價反饋,給出具體指導意見。當所有板塊培訓完成,組織教師按課題的相似性分組開展討論交流,進一步完善課題申報書的撰寫。
我們錨定硬指標——45歲以下教師必須獨立主持一個微課題,也可以參與其他教師的課題,但盡量不超過兩個。7月下旬,課題申報書需要經過課題評審組評審并獲得立項;8月中旬,經過問卷調查、文獻查詢等環節調整課題目標及內容,完成課題開題論證。為了讓教師明確自己的課題應該達到什么水平,課題評審組制作了科學的課題評審評價量表,從課題名稱到預期成果的各個環節,設定不同標準并劃分評分檔次,總分達到百分制的80分及以上準予立項。當目標從“學點東西”變成“做出能立項的課題”,相信那一刻,教師的熱情和斗志將被徹底點燃。
這個暑假,我們拒絕“躺平”。以微課題為犁鏵,深耕課堂沃土;以技術為引擎,點燃教學創新之火。當研究的根須扎進教學實踐的土壤,當技術的光芒照亮課堂的角落,不僅會增長教師迎戰未來變革的底氣與實力,而且將淬煉出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素養。
行動,始于這個夏天!
團隊假期成長三重境界
劉勤學 雷丹
重慶市開州區漢豐第七小學黨委書記、校長
水的靈動啟迪我們保持開放包容的學習態度,山的穩重賦予我們持之以恒的專業定力,基于學校“尚善若水,潤己達人”的理念,我們學校管理團隊的假期成長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一場融合山水智慧的修行之旅,我們探索“知水·行山·合道”的成長路徑,使假期成為管理團隊專業發展的“增值期”。
知水:以開放姿態吸納多元智慧
水的特性在于其善利萬物而不爭,管理團隊的學習首先需要如水般“虛懷若谷”。我們設計了“三讀三訪”假期學習機制。
“三讀”即讀教育專著、讀管理經典、讀人文社科。去年暑假,我們共讀了《第五項修煉》,通過線上讀書會,每位成員結合分管工作分享系統思考的應用案例。德育副校長從“啤酒游戲”模擬中反思了德育評價改革的系統性;后勤主任則運用“成長上限”模型,優化了校園維修響應機制。這種深度共讀超越了泛泛而談,實現了理論向實踐的轉化。
“三訪”包括訪名校、訪企業、訪社區。去年,團隊分赴各地前沿學校,不是簡單照搬經驗,而是帶著“他們的做法如何與我們‘潤達教育’理念相融合”的問題去對話。在杭州某校,其“走班制”與我校“山水課程”的適配性成為討論焦點;在成都某校,其“家校共育”模式啟發了我們“潤己達人”理念的實踐創新。每次考察后,團隊都會形成《考察啟示錄》,明確“可借鑒點”“待轉化點”“創新突破點”。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水韻講壇”,邀請高校教授、企業高管、藝術家等各領域專家授課。一位科技公司CTO(首席技術官)關于“敏捷開發”的分享,啟發了我們教學管理迭代的新思路。同時將軟件開發中的“最小可行產品”概念遷移到課程開發中,促使我們建立了“山水課程”快速迭代機制。藝術家關于“創意產生”的工作坊,則讓我們重新思考“水的靈動”在教學創新中的應用。這種跨界學習如同水之包容,讓管理視野更加開闊。
行山:以穩健步伐踐行管理創新
山的精神在于其堅定不移,管理學習必須落地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改進。我們實施“1+1+N”實踐研究項目:每位班子成員1個管理微課題、1個課堂教學改進點、帶動N名教師共同實踐。學校黨委副書記領銜的“黨組織如何引領‘山水課程’建設”課題,通過假期調研形成“黨建+課程”融合方案,在新學期建立黨員教師課程研發先鋒崗;分管德育的副校長設計的“校園公益積分制”,在假期社區服務中試運行后,已成為學校德育品牌。
去年假期,我們開展了“假如我是校長”模擬管理活動。中層干部組隊“接手學校”一周,處理突發事件,制訂新學期計劃。一組模擬處理校園輿情危機,創新提出了“透明化溝通”策略;另一組設計的“教師專業發展積分制”直接被納入新學期制度。這種沉浸式體驗帶來了21條被采納的管理建議,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大家的全局思維。
我們還特別重視將假期外出學習成果轉化為管理制度。教學副校長在上海某校參訪后,借鑒其“教學診斷”方法完善了學校“課堂觀察量表”;總務主任學習某企業“5S管理”后,改造了學校倉庫管理系統。這些都不是簡單復制,而是經過校本改造的創新實踐,體現了“山”的定力與“水”的變通。
合道:以系統思維融合山水智慧
山水相依方成風景,知行合一才是真知。我們通過“三會一課”——假期學習分享會、管理案例分析會、戰略研討會和開學第一課,促進學習成果轉化。去年暑假的“潤達教育2.0”研討會上,團隊運用SWOT分析法(優劣勢分析法),將假期所學系統融入學校新三年規劃。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借鑒“設計思維”理念重新架構“山水課程”評價體系,將“山的厚重”體現為基礎指標,將“水的靈動”體現為特色指標;德育主任引入“積極心理學”,完善“以水潤心”德育實施方案,開發“善意銀行”“情緒調節池”等特色活動。
我們特別構建的“山水智庫”已積累了127個管理案例、48套工具模板,這些不是束之高閣的資料,而是每周行政會上分析研討的鮮活素材。例如某企業“復盤文化”被學校改造為“教學管理復盤四步法”,某高校“導師制”啟發我們建立了“山水師徒”培養機制。每個案例都經過“理論依據—實踐應用—本土改造”的三步分析,確保外來經驗與本校文化有機融合。
我們深知,唯有將水的靈動思維與山的穩健行動有機結合,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管理境界。當管理者自身成為“山水文化”的活標本,“潤達教育”自然能夠潤澤每個師生的生命成長。
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李建華
山東省高青縣第三中學副校長
仲夏蟬鳴穿透空蕩的走廊,我獨自走過寂靜的教室,想起去年這個暑假,校園褪去了往日的喧囂,卻積蓄著比任何時候都蓬勃的力量——一場從課堂內核開始的自我革命正在悄然醞釀。
直面課堂沉疴的陣痛
去年暑假前的一次教研會上,一份最新的課堂觀察報告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上:超過38%的學生整堂課發言不超過2次,超過50%的課堂練習題、63%的作業屬于機械重復。更令人揪心的是,畢業年級某班兩極分化指數較剛入學時激增47%。當年輕教師小陳紅著眼眶,哽咽地說“課堂上學生像一潭死水”時,我想這恐怕是灌輸式課堂結出的苦果。
痛定思痛,必須做出改變。那個夏天,教學管理團隊埋首于上百節課堂錄像的微觀分析,最終錨定三大攻堅點:學生思維僵化、課堂分層失效、教學資源匱乏。
重構教育基因的三把密鑰
“思維引爆器”的誕生。在堆滿資料的會議室里,3組攻堅團隊持續研究探索。課改組組長、教務處李主任帶領骨干教師一頭扎進課改的浩瀚海洋,他們以新課標為指引,開發出“思維引爆器”——基于新課標的問題鏈設計模板。當看到物理組教師設計的“自行車中的力學奧秘”探究任務時,我們眼前一亮,這才是課堂該有的模樣!課改組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入手,逐步深入探究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讓學生在思考與實踐中激發思維的潛能。
AI試驗場的智慧探索。7月的暴雨夜,我推門撞見技術中心的青年教師正圍著一塊智慧屏較勁:“通過語義分析顯示學生卡在二次函數應用環節!”他們開發的智能診斷系統,能通過作業數據自動生成分層學案。窗外雷聲轟鳴,室內鍵盤聲如春蠶食葉。這個系統如同一位智慧的導師,能夠精準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并為他們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它不僅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能將教師從繁重的備課和批改作業任務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精力去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閱讀雙引擎計劃”的書香之旅。最動人的是頂樓圖書館的燈火。為了突破“雙新”改革瓶頸,我們啟動了“閱讀雙引擎計劃”:學生書單是由語文組教師精心挑選的72本跨學科讀物,涵蓋文學、歷史、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教師團隊則開展專業書籍共讀活動,通過共同研讀教育心理學、課程論、教學法等專業書籍,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能力。
那晚巡視時,我撞見數學組組長王老師坐在角落,專注地抄錄《教育心理學》的片段。昏黃的燈光映著他花白的鬢角,這一幕深深觸動了我。這畫面比任何動員令都更有力量,它讓我看到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也讓我堅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織就教育生態的經緯網
8月的校園宛如一個精密車間,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
校園空間的重塑。后勤團隊拆除了12間教室的隔墻,打造了靈活的學習空間。這些空間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快速調整布局,為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研討式學習等多樣化學習提供有力支持。圖書管理員帶領學生志愿者為每班定制“流動書箱”,讓圖書在校園里流動起來,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沉浸在書海之中,汲取知識的養分。
校本資源庫建設的智慧結晶。校本資源庫建設是那個暑假最為艱巨的任務之一。當老教師抱來泛黃的備課手札,年輕教師上傳自制動畫課件,這些散落的珍珠終于串成校本智慧的項鏈。我們整合了校內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將傳統的教學經驗與現代的教育技術相結合,構建了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易于共享的校本資源庫。這個資源庫不僅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分層教學的精準設計。分層教學的攻堅聚焦在課后服務時段。在學校每個年級的課后服務時段,三種顏色的任務單在小組間流轉:藍色拓展題訓練高階思維,黃色鞏固題夯實基礎,紅色幫扶卡標注著“錯因診斷”。英語組更創造性地開發了“語音診療室”,利用AI糾音系統為學困生定制訓練方案。這種分層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盡可能在適合自己的學習軌道上穩步前行。
在靜默中聽見成長的聲音
開學前夜,我獨自走過煥然一新的教學樓,月光透過智能教室的玻璃幕墻,照亮墻上的思維導圖,圖書角飄來新書的油墨香……這些靜默的蓄力,終將化作課堂上的“驚雷”。
教育變革從來不是壯烈的顛覆,而是靜水流深的精耕。
那些在暑假埋下的種子,終將在思維的土壤里破土而出。
這場靜悄悄的自我革命,正為每個孩子點亮不被定義的可能。
過一把“新聞發言人”的癮
呂立群 林曉燕
江西省豐城市新城小學副校長
當前社交媒體極其發達,教育領域的一點小事都可能被無限放大,引發“蝴蝶效應”。針對教師群體易受輿論攻擊的風險,今年暑假,學校計劃多渠道提升教師輿情應對能力,化危為機,既維護教師權益,又保障學校聲譽。
組織開展輿情素養培訓。由各備課組組長牽頭,學校宣傳組備好培訓材料,對江西省近期發生的三起典型負面輿情案例進行分析。如學生跪地寫檢討事件,網友質疑此舉為變相體罰,侵犯學生人格尊嚴。官方迅速對輿情進行處置,認定涉事教師存在體罰行為,對其停職檢查,并約談學校負責人,同時啟動師德師風排查機制。再如,有關教師消極教學、上課放電影事件。還有中學宿舍環境惡劣事件,讓網友驚嘆“2025年竟存在比20世紀90年代還差的住宿條件”。三起輿情的處置方式不同,影響也大不相同。培訓中,教師代表分別就三起典型負面輿情案例發表見解,互相學習。
開展模擬新聞發布會。由學校辦公室擬訂模擬新聞發布會活動方案,將全體教師及學校保安、保潔人員分成8個小組,每組針對輿情案例和模擬新聞發布會流程做好角色分工。其中,發布方包括教體局新聞發言人、相關科(股)室負責人、涉事學校校長、相關部門負責人、主持人等5人。媒體團成員包括各級官方媒體及自媒體。觀察組成員由各年級組組長擔任,主要記錄策略得失,并提供輿情處置情況反饋。各小組根據學校預先設計的輿情案例進行討論和演練。演練流程包括新聞發布、答記者問、專家點評等三個環節,演練時間不超過半小時。輿情案例設計緊貼學校實際,包括食品安全事件、欺凌事件、體罰學生事件及教育亂收費事件。藝體組及綜合組的演練還設計了家長投訴、社交媒體發酵等場景,角色由保安及保潔人員扮演。教師周琪感慨地說:“模擬新聞發布會能鍛煉人,讓我過了一把‘新聞發言人’的癮,也學會了更多應對輿情的方法。”
開展輿情易發點全方位排查。暑假,學校總務處會定期對校內外教學設施進行安全隱患排查,做到即查即改。初次排查發現的問題有:綜合樓外墻漆脫落、行政樓走廊外玻璃脫軌、電腦房線路老化短路、教學樓樓梯臺階多處破損等,這些問題正好借暑假時間徹底解決。同時,對全校37名存在學習焦慮、學習障礙、性格障礙等突出狀況的學生,由心理輔導教師牽頭,黨員教師、行政人員、班主任組成談心溝通小組,深入家庭一線,與家長促膝交談,為學生疏導心理堵點,緩解心理壓力,并建立訪談臺賬。暑假,學校還會建立內部預警機制,設立輿情應對中心,負責信息監測、處置調查、宣傳發布等事項。建立分級響應機制,通過輿情監測進行風險等級評估,低級由年級組長介入溝通,中級由校輿情小組負責,高級則由校辦公室上報市教體局,聯合進行處置,堅決杜絕處置過程中隱瞞事實、推諉責任、與網友情緒對抗等意氣用事行為。法治副校長還會講解《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關于隱私權、名譽權條款等內容,把真實案例拆解給教師看,提醒在家長群溝通要注意語氣、課外言論要謹慎等。
我想,暑假中的輿情演練定將為新學期的教育教學之路“披荊斬棘”。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