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行進中國”內蒙古調研采訪團
走進“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新潮的咖啡店、極具創意的文創店以及時尚的網紅打卡點,收獲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和關注。老廠房里陳列著老式收音機、電視機、手工縫紉機、搪瓷盆等老物件,置身其中,仿佛翻開了一本包頭工業發展的時光相冊。當這些帶著時代溫度的老物件重新匯聚,不僅見證了包頭市工業從篳路藍縷到繁榮興盛的奮斗史詩,更構成了幾代包頭人共同的記憶圖景。
“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市民在“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游玩。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始建于1958年的包頭棉紡總廠,曾是亞洲最大的棉紡織廠。隨著歷史的推移,廠子整體遷出,僅留下印染廠和辦公樓作為工業風貌建筑保存。去年年底,包頭市將推進城市更新的目光聚焦棉紡廠,經過半年的改造升級,這座閑置近30年的老廠區,得以煥發新生。
市民在“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內休閑娛樂。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市民在“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喝茶聊天。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街區的大茶館內,每日里總是坐滿了人,一壺5元錢的茶水,便足以消磨半日光陰。茶客們三三兩兩圍坐于桌旁,有的高談闊論,有的低聲細語,也有的只是默默地啜飲著那微黃的茶水。親戚朋友們相聚于此,拍照的拍照,打牌的打牌,笑聲與嘩啦的洗牌聲交織在一起。老人們搖著蒲扇,青年人忙著打卡,孩子們則在桌下追逐嬉戲。茶是普通的茶,水是普通的水,人亦是普通的人,偏生這普通之中,卻生出一種不普通的愜意。
市民在“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內拍照留念。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市民在“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內打卡留念。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改造后的街區既延續歷史記憶,又注入時尚活力。從山西大同來包頭旅游的游客樊先生和女友在手機上了解到“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專程前來體驗,樊先生說:“這已經是我‘三刷’街區了,這里既可以觸摸到老包頭的歷史,消費又不高,每個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地方,讓游客了解城市的‘前世今生’。”
“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內的老物件展出。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獨特的城市記憶化作現代文旅消費的新場景,既是情感的共鳴,也是崢嶸歲月的生生不息。負責開發運營的包頭青山賓館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于述祺表示,作為包頭市盤活閑置資產的示范項目,街區通過“工業遺產+文旅”模式,打造多元化業態,既保護了城市文脈,又激活了區域經濟,將老廠房、老街區轉化成文旅新亮點,為城市更新賦能。(楊義、白波、富麗娟、張力洋、張雪冬、趙夢月、苗陽、孟佳澍、劉藝琳)
“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包棉1958”主題文化街區。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包棉1985”主題文化街區內的老物件展吸引市民游客前來參觀。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市民在“包棉1985”主題文化街區內挑選文創產品。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主題文化街區內復刻包頭棉紡織廠門頭場景。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市民對展出的老物件拍照留念。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