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許是當年好萊塢最昂貴的花瓶實驗
這是貳貳零陸看作品的第322影評
《鐵面人》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1998年的 Leonardo DiCaprio(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是什么級別的演員呢?那一年能請到他參演的影片,就相當于明年春節檔要上映一部國產片,主演是……哪吒。
當年,也就是沒有類似現在的 泰坦尼克號的卡牌,不然,現在這批中年人當時一定買瘋了。
當《泰坦尼克號》(Titanic)的全球票房飆至18億美元,Leonardo DiCaprio(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名字已成為少女臥室海報的同義詞。
好萊塢需要他證明自己不只是“世界情人”,而學院派則冷眼旁觀:這個靠臉掀起颶風的男孩,敢跳進演技的絞肉機嗎?
于是第二年《鐵面人》登場了,一部耗資1.5億美元的宮廷史詩,一次野心勃勃的“雙面實驗”。
萊昂納多同時飾演暴君路易十四與他的囚徒孿生兄弟菲利普,導演甚至奢侈地用鉆石鑲嵌戲服(單套造價30萬美元,那可是1998年的30萬美元啊),只為襯托那張“價值十億的臉”。
不過,這也恰恰暴露了好萊塢的集體焦慮,他們需要神跡,而非演技。
萊昂納多用金色卷發、猩紅天鵝絨和神經質的尖笑塑造暴君,每一個甩袍轉身都像在拍香水廣告。
當他踩著高跟鞋踹翻大臣,觀眾看到的不是君威,而是泰坦尼克號甲板上那個叛逆闊少的宮廷Cosplay。
最諷刺的是,凡爾賽宮最真實的權謀,竟是路易十四對鏡試戴假發時的喃喃自語:“沒有它,我還是國王嗎?”——這句臺詞意外戳破好萊塢的潛規則:沒有那張臉,萊昂納多還是巨星嗎?
當半張臉被鎖進銹跡斑斑的鐵罩(道具組做了27個版本),萊昂納多終于被迫用眼睛演戲。
地牢中,那雙藍眼睛從恐懼、迷茫到覺醒的層次遞進,堪稱全片高光時刻,尤其與杰瑞米·艾恩斯扮演的神父隔欄相認時,一滴淚順著鐵鏈滑落,這是面具的勝利,卻是演員的悲哀,觀眾為“看不見的表情”鼓掌,恰證明他們對這張臉的不信任。
制片方堅持讓“杰克”露全臉,導致菲利普的面具戲份被砍大量時間,更荒誕的是,兄弟對峙的高潮戲被改成了雙人擊劍芭蕾,因為投資方認為“打戲更能賣票”。
1998年是《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和《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的戰場,新銳導演用顛覆敘事挑戰傳統,而《鐵面人》仍在重復“三劍客”式陳腐套路,甚至給鐵面人加上愛情線,當年國外的觀眾們看到菲利普與女仆在稻草堆擁吻,噓聲響徹影院,殊不知,這只是小李子追求人格分裂式演技的開始。
次年奧斯卡,小李子連提名都未撈到,評委私下吐槽:“那孩子把國王演成搖滾明星!”
好萊塢一邊痛罵偶像沒演技,一邊親手澆滅他們轉型的火種,何等虛偽的閉環。
盡管票房口碑雙輸,《鐵面人》卻埋下了萊昂納多蛻變的引信,論自毀形象,他算是最早的一批明星了,雖然每次毀的都遠不到位,一直毀到《荒野獵人》(The Revenant),那之后,終于與自己和解了。
《鐵面人》中他也首次嘗試了人格分裂式演技,可能正因如此,才有了后來的《禁閉島》(Shutter Island)。
當然,這部影片也讓小李子嘗試了一次反派,拍完此片,他斷然拒演《蜘蛛俠》(Spider-Man),轉而接拍《海灘》(The Beach)和《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真正的用商業價值為藝術野心贖身,好萊塢再無第二人敢下此賭注。
二十七年后再看《鐵面人》,它像一部提前寫好的預言書,當萊昂納多終于憑《荒野獵人》捧起小金人,滿臉血污的他與鐵面下的菲利普隔空相望,當年被嘲笑的“花瓶”,用時間證明了面具不是枷鎖,而是淬煉演技的熔爐。
如今流量明星仍在重復他的老路,但少有人敢像他那樣,親手把王冠砸進泥里,或許這才是《鐵面人》最辛辣的啟示,真正的演員從不需要雙胞胎角色證明自己,因為他們早已在現實世界完成無數次殊死搏斗。
影評彩蛋↓
據傳萊昂納多拍《鐵面人》時,曾因菲利普戲份被刪大鬧片場,他砸碎路易十四的鍍金王冠吼道:“你們只想賣我的臉!”,后來王冠道具被修復,裂縫處鑲了24顆黑鉆,這頂“裂痕王冠”現藏于好萊塢博物館,標簽寫著:“1998,一個演員覺醒的代價。”
看完別忘點個文章最下面的“贊”和“在看”
給各位表演一個舞劍!
如喜歡,請繼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