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鮮有能以弱勝強,以少打多還能夠戰勝的戰役,能夠在這些戰爭中指揮獲勝的人無不是人中龍鳳,聲名大噪,青史留名,如項羽,韓信,曹操,這些膾炙人口的梟雄豪杰,但今天這位主人公,戰績絲毫不壓于前者,卻被后人和歷史低估
陰晉之戰
今天要說的便是戰國兵家代表:吳起
吳起出生于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個“家累千金”的富裕商人家庭。然而,在“士農工商”等級森嚴的春秋戰國之交,商人之子想要躋身貴族政治圈異常艱難。年輕的吳起不滿足于繼承家業,懷揣著出將入相的宏大抱負,四處奔走求官,結果不僅耗盡家財,還招致鄉鄰的譏笑嘲諷
性格剛烈、極度自尊的吳起無法忍受這種羞辱,竟憤而手刃嘲笑他的三十余人。在逃離衛國前,他與母親訣別,嚙臂盟誓:“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這一誓言,走上他的傳奇之路
吳起開啟亡命天涯之旅,先拜儒學大師曾參為師,后因儒家“孝道”被逐師門,毅然棄儒學兵,輾轉至魯國,侍奉權臣
公元前412年,齊國大舉進魯。魯穆公深知吳起的軍事才能,但因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而疑慮重重,不敢委以兵權。渴望功名的吳起做出了一個令后世駭然的選擇,“殺妻求將”
殺妻求將
這一做法為他換來了統帥之位。吳起不負所望,大敗強大的齊軍,初顯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然而,巨大的成功并未帶來安穩。魯國群臣忌憚吳起的才能與狠辣,以“不孝”、“背衛”,迫使魯穆公最終解除了吳起的兵權。恰逢其主公季孫氏被殺,吳起被迫離開魯國,投奔以賢明著稱的魏文侯。
魏文侯
求賢若渴的魏文侯看中其超凡的軍事才能,毅然任命吳起為將。吳起很快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他輔佐樂羊攻滅中山國,作為主將的他更是連續對秦國發動攻勢,攻克臨晉、元里、洛陰、郃陽等地,盡取秦國河西之地,魏國在此設立西河郡,吳起被任命為首任郡守,肩負起防御強秦反撲的重任。吳起還在魏國創立“武卒制”,極大的增加了魏國的戰斗力,為以后以少對多的陰晉之戰打下了夯實基礎
沖鋒陷陣
成名之戰:陰晉之戰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傾全國之力,發兵五十萬大舉進攻魏國陰晉(今陜西華陰東南)。此時,吳起推行的一套激勵制度(按軍功高低設宴款待、賞賜父母妻子、撫恤烈士家屬)已實施三年,魏軍士氣高昂。聞聽秦軍來犯,士卒不待命令,自發披甲請戰者數以萬計。吳起精選其中尚未立過軍功的五萬人為先鋒,配備戰車五百乘、騎兵三千,向龐大的秦軍發起沖鋒。結果,這支士氣如虹、訓練有素、指揮得當的精銳之師,大破五十萬秦軍,創造了戰國初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牢牢鞏固了魏國對河西之地的控制,使秦國數十年不敢東窺。
陰晉之戰
盡管功勛卓著,吳起在魏國的政治生涯卻并非一帆風順。魏武侯時,國相田文死后,吳起自信功績能力遠超繼任者公叔痤,卻未能如愿。更致命的是,公叔痤及其仆人設計陷害吳起:公叔痤故意在吳起面前讓公主羞辱自己,吳起見狀便拒絕了魏武侯嫁公主給他的好意。武侯由此懷疑吳起的忠心。加上政敵王錯不斷進讒,吳起最終失去信任。被迫離魏時,吳起行至岸門,望西河而泣,預言失去自己鎮守的西河必被秦奪,魏國將從此衰,弱。歷史證明了他的遠見。
回顧吳起的一生他能于兵圣孫武并稱“孫吳”,位列武廟十哲之一,卻也難逃猜忌,落得個死身人手的下場。他一生功過難評,為了仕途母喪而不歸,為了取信殺妻而求將,但他的軍事才能卻難以埋沒,陰晉之戰完勝秦國,使得秦五十年不敢窺魏,創“魏武卒”改變了后世兩千多年的治軍體系,然前塵種種,我們已無法具體窺見,是非功過當留后世評說
吳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