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擁有很多武將都想有的傳奇的一生,被諸葛亮視為偶像,與人言“自比管仲樂毅”。
樂毅
樂毅是名將之后,先祖樂羊為魏國名將,曾滅中山國,受封靈壽(今河北靈壽)。中山復國再亡于趙后,樂氏成為趙人。樂毅自幼習兵法,才華初顯于趙國。趙武靈王死于“沙丘之亂”后,趙國動蕩,他避禍奔魏,又因魏王不重用,輾轉成為魏使赴燕。
河北靈壽
在魏國作為客卿,樂毅雖未獲重用,卻得以研究戰國縱橫外交。他親歷魏國在秦齊夾縫中的掙扎,洞悉“合縱連橫”的本質是利益交換而非信義結盟。這一認知成為其日后構建五國伐齊聯盟的思想基礎。
戰國長城遺址
公元前314年,來到了樂毅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齊國舉兵入侵燕國,五十天內攻占燕國全境,制造了“毀其宗廟,遷其重器”的國恥。燕昭王繼位后,于易水之濱筑黃金臺招賢納士,發出“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的誓言。
黃金臺
當樂毅作為魏國使節抵達燕國時,昭王敏銳識別其非凡才能,以最高禮節相待。在郭隗的引薦下,樂毅深感昭王復仇雪恥的誠意與改革圖強的決心,毅然放棄魏國官職,接受燕國亞卿之位,走上了人生最輝煌之路
樂毅任亞卿期間,主導了燕國全方位的改革,重振法治,使得法度清明。推行新的人才納入策略,打破“任人唯親”世卿制,推行“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則,吸引劇辛、鄒衍等各國人才匯聚黃金臺下,為以后戰爭的勝利埋下了伏筆。
杏壇講學
燕國軍事上也得到了改革:創建“技擊軍”精銳部隊,結合胡服騎射與中原車戰優勢,并建立軍功授爵制,使燕國士兵戰斗力極為增強。
校場檢兵
前285年樂毅親赴邯鄲說服趙惠文王授相印;派使節聯絡秦、魏、韓,以“齊暴虐,共分之”為餌,建立五國發齊國的局面。
樂毅伐齊
公元前284年,樂毅佩燕趙雙相印,統率五國聯軍與齊軍決戰濟西。此戰展現其超凡軍事才能:利用齊湣王“掘墓威脅”造成的軍心渙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攻勢,瓦解齊軍斗志。以趙軍重裝車陣牽制齊軍主力,秦軍弩兵遠程打擊,燕魏聯軍側翼包抄,發揮多兵種協同優勢。濟西大捷后,當秦、韓軍隊撤走時,樂毅力排劇辛“見好就收”的諫言,率燕軍孤軍深入,直搗臨淄,連下齊國七十二城。對莒、即墨二城圍而不攻,認為“以兵服人不如以德服人”,想通過國力優勢自然瓦解抵抗之力。
樂毅伐齊
公元前279年,正當樂毅圍困即墨進入第五年時,燕昭王病逝給猶如困獸的齊國帶來了轉機。繼位的燕惠王在做太子時就與樂毅有舊怨,這也為田單的反間計提供可乘之機。田單派間諜在燕都散布謠言:“樂毅緩攻二城,實欲收齊人心而南面稱王”。當讒言與惠王的猜忌結合,隨后派騎劫取代樂毅兵權,召其回朝。樂毅深知“歸燕必死”,遂西奔趙國,被趙王封為望諸君,賜觀津之地。這一出走既是對暴政的抗議,也是“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明哲保身之舉。
君子不立危墻之下
回看樂毅的一生,少歷家國沉浮,得遇燕昭王筑黃金臺,拜亞卿而強燕。率五國聯軍伐齊,半年克七十城,創弱勝強奇跡。治齊以懷柔,廢暴政、尊賢士。然昭王崩,惠王中讒奪兵權,毅棄燕奔趙。著《報燕惠王書》明志,成君臣典范。暮年斡旋燕趙,功敗垂成而風骨永存,諸葛亮亦自比管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