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生男孩是很多準父母的殷切期望。但現在,發展中國家重男輕女的偏見正在消退,而富裕國家則出現了偏愛女孩的跡象。近日,《經濟學家》雜志發表文章《更公平的性別:全世界越來越多的父母偏愛女孩》(The Fairer Sex:More and More Parents Around the World Prefer Girls to Boys),詳細探討了這一性別偏好反轉的現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原文 :《全球準父母越來越青睞女孩?》
作者 |楊逸 楊勇
圖片 |網絡
過去,世界各地的父母普遍更偏愛兒子。在許多文化中,男孩既繼承家族的姓氏,又繼承其財富。兒子往往比女兒更受歡迎,以至于許多父母會選擇墮掉女嬰,這導致印度等地的兒童群體中男孩數量遠超女孩。但近年來,在發展中國家,這種對男孩的偏好已顯著減弱,在富裕國家,則出現了偏愛女孩的跡象。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這或許是第一次,在世界許多地方生女孩更被視為福音。
“性別選擇”指針的擺動
在自然狀態下,男女出生比例大約是105:100,這似乎是針對男性更高死亡率的一種進化反應。這個比例會有所波動,原因科學家尚未完全明了。例如,戰爭結束后,男嬰出生率往往會激增。但在20世紀80年代超聲波能夠預知胎兒性別前,除了多生孩子外,人們幾乎沒有其他方法能實現生男孩的偏好。不過,當時家庭規模往往較大,大多數父母最終都會既有男孩,又有女孩。
然而,近幾十年來,隨著世界大部分地區生育率下降,很多父母不能再指望至少會有一個兒子,超聲波檢查結果導致了大量女胎被墮。據《經濟學家》計算,自1980年以來,出生的女嬰數量比自然預期少了約5000萬。在這一狀況最嚴重的年份2000年,男嬰出生數量比應有數量多了約170萬。2015年男嬰數量仍比預期超出100萬——這意味著有同等數量的未出生女嬰被終止妊娠。
《經濟學家》估計,今年這一數字將降至約20萬。全球對男孩的偏好幾乎消失了,那些出生性別比嚴重偏向男孩的國家,如今其比例已逐漸回歸正常。民意調查數據證實了這種轉變。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人們現在似乎更希望兒女雙全。孟加拉國尚未生育的女性報告稱,她們對兒子和女兒的渴望幾乎相同。研究人員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區觀察到類似的、對平衡的渴望。長遠來看,對男孩偏好程度的降低能使那些人口性別比最失衡的國家恢復到接近正常的性別分布。這意味著它們最終將擺脫一系列與性別相關的社會問題,從犯罪率上升到販賣外國新娘——盡管過去偏見造成的遺留問題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消失。
而在富裕國家,偏愛女孩的新跡象日益增多。日本民意調查也顯示人們明顯傾向于生女孩。每五年進行一次的“日本國家生育調查”顯示,1982年,有48.5%只想生一個孩子的已婚夫婦表示他們更想要女兒,到2002年,這一比例達到了75%。想要兩到三個孩子的父母也存在類似的偏好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數國家,民意調查中表達出的對女孩的偏好并不足以體現在整體的出生性別比上。換句話說,大多數準父母似乎只是說說而已,并未進行性別選擇性墮胎。盡管如此,在更容易采取行動的情況下,例如通過領養或生育治療尋求孩子時,對女孩的偏好是顯而易見的。衡量偏好的傳統指標——父母是否根據現有孩子的性別繼續生育——也暗示了對女孩的渴望。
偏愛女孩并非女性解放
在美國,以前只有女兒的父母比只有兒子的父母更可能繼續生孩子,大概是為了最終要個男孩。這是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戈登·達爾(Gordon Dahl)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恩里科·莫雷蒂(Enrico Moretti)在200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提出的論點。該報告分析了1960年至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得出結論:美國的父母更偏愛兒子。
現在,這種偏好發生了逆轉。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弗朗辛·布勞(Francine Blau)2017年領銜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頭胎是女兒與較低的生育率相關。這項使用2008年至2013年數據的研究表明,已婚夫婦中存在對女孩的偏好。其他富裕國家也存在類似情況。在整個斯堪的納維亞都存在親女孩傾向。在這些國家,已有一兒一女的父母大概率不會再生孩子;有兩個兒子的父母的生育率明顯高于有兩個女兒的父母。在芬蘭,如果頭胎是女孩,那么這類家庭的生育數量往往較少。研究還表明,在捷克共和國、立陶宛、荷蘭和葡萄牙也存在對女孩的偏好。
生育治療進一步提供了偏向女孩的證據。紐約市試管嬰兒診所負責人說,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生女孩。領養父母也往往更想要女孩。根據201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的領養父母愿意支付高達16000美元以確保領養到一個女兒。在韓國,被領養的孩子中女孩占明顯多數。雖然這種傾向對出生性別比完全沒有影響,但它很好地反映了父母的偏好。
對女孩偏好的日益增長及對男孩相對冷淡背后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在那些曾經嚴重偏向男孩的國家,這種轉變可能僅僅反映了人們希望避免性別比例失衡引發的問題。比如,在某些國家,男性數量十分龐大,以至于許多人最終成為未婚無子的“光棍”。生男孩也很昂貴,因為中產階級城市男性通常被要求在結婚前擁有一套公寓,男孩的父母經常抱怨幫兒子買房是毀滅性的開銷。
另一種可能性是,偏愛女兒對于女性而言并非解放的標志,而是長久以來人們“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反映。即使在最平等的社會中,人們也根深蒂固地認為女兒會更有愛心,而兒子則會變得疏遠。在丹麥、挪威和瑞典,女性在商業和政治領域享有較高的地位,但夫婦們仍然認為至少有一個女兒比至少有一個兒子更重要。一些社會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女兒比兒子更有可能照顧獨居的年邁父母。
重視男性的社會困境
對女兒日益增長的的需求,也可能反映了困擾富裕世界大部分地區男性的社會弊病(social ills)。男性仍然主導著商業和政治領域,并且在幾乎所有領域,即使從事相同工作都賺得更多——但他們也更可能誤入歧途。在許多富裕國家,十幾歲的男孩更有可能成為暴力犯罪的施暴者和受害者。他們也更有可能自殺。在教育的各個階段,男孩都落后于女孩,并且被學校開除的比率要高得多。他們上大學的可能性低于女性。如今,美國大學的性別差距比1972年頒布禁止教育性別歧視的法律時還要大,但如今人數較少的已不再是女性。
有競爭意識的父母可能會認為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為自己爭光。畢竟,男孩發展精細運動技能的時間晚于女孩,他們也不太能長時間安靜地坐著。在一個充斥著幼兒音樂課和藝術班的世界里,這些都是缺點。性別差異在成年后依然存在。事業有成的年輕女性會搬離父母家,而年輕男性則不太可能離開。日本就是一個例子,那里有數量驚人的“蟄居族”,其中大多數是男性。在美國,年輕男性也比女性更可能留在父母家中。大約每五位25至34歲的美國男性中就有一位與父母同住。
富裕世界對男孩普遍擔憂的另一個明顯跡象是政界人士開始關注這一議題。去年,英國議會啟動了一項關于男性在學校表現不佳問題的調查。挪威更進一步,于2022年成立了男性平等委員會。該委員會2024年的最終報告得出結論,應對男孩和男性面臨的挑戰將是實現性別平等的下一步舉措。
當然,目前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對女兒的偏好會轉化為歧視男孩或女孩的行為,但技術可能很快就會改變這一局面。新的檢測方法讓父母能在妊娠更早的階段了解未出生孩子的性別。體外受精(IVF)和其他生育治療也正變得更便宜、更有效,因此也更普遍。在美國,性別選擇性體外受精是合法的。盡管大約90%使用一種名為精子分選(sperm-sorting)技術來選擇孩子性別的夫婦表示,他們希望兒女雙全,但在實際操作中,80%的人選擇了女孩。如果這種失衡持續存在,美國的性別比很快就會出現偏差。
即使出生性別比保持在自然水平,對女孩的偏好仍然很重要。正如發展中國家的性別選擇性墮胎反映了深層的不平等和偏見一樣,富裕世界初現的對女孩的偏好,想必也揭示了社會運作的某些變化。無論最新的出生性別比統計數據如何,減輕導致父母重女輕男的社會壓力都將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59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