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化、原子化的現代社會,每個人每天面對的可能是無窮的漠然與焦慮,在地鐵上、摩天大樓下,川流不息的人群與兀自閃爍的霓虹,讓人在陌生的城市感到渺小與孤獨。
我們每個人都患上了“現代病”,為了緩解這些病癥,很多人改變不了環境,開始轉而向內改變自己,求助于心理咨詢、靈修或是各種課程。
然而,事與愿違,這些解藥帶來的,往往是更多的問題。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米爾斯認為,現代人最急需的,其實是一種將自身困擾與更大的社會和歷史聯系在一起的心智品質——即“社會學的想象力”。
米爾斯將人們從重復、瑣碎的日常慣例中脫離出來,試著從人與社會、人與歷史、自我與世界的三種視角重新審視周遭,找到緩解現代性危機的良藥。
一、人與社會:社會學的第一大想象力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認為自殺問題是個體精神狀態問題。而在社會學家涂爾干研究后發現,個體自殺其實與個人心理、精神狀態相關不大,而是社會變遷過程中,群體道德失去標準,即“道德失范”所致。
同樣的道理,從社會學視角分析,打工人突然失業,也并非是純粹的個人能力或公司經營問題,而常與宏觀經濟下行有關;居高不下的離婚率,也并不一定都是情感不和所致,而是社會大分工、原子化,傳統夫妻雙方的諸多需求可以從社會中獲得滿足的必然結果。
——這就是社會學的第一大想象力,即從個人視角轉換到社會視角。只有從個人問題中脫離出來,看到宏觀問題時,才不會執著于找自身問題,而是轉而從大環境中去找到解決途徑。
二、人與歷史:社會學的第二大想象力
社會生活中,人們還集體面臨著催婚催育、高房價、教育資源稀缺等焦灼的現實問題,于是相親熱、雞娃熱層出不窮。而事實上,這些現實問題都是歷史遺留問題。
例如,催婚催育是傳統中國“養兒防老”“無后為大”的倫理觀的延續所致;高房價背后,是中國土地產權私有化未完成的困境;而教育資源稀缺,是國家還處在現代化轉型的過渡期。
——社會學的第二大想象力,就是從現實視角轉換到歷史視角,獲得長遠眼光,不局限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視中。
三、人與結構:社會學的第三大想象力
社會快速發展中,人群中常常產生官民對立、貧富激化、醫患糾紛等尖銳矛盾,于是人們又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和討伐中。甚至認為富人就是壞,醫院只是謀利的場所,從而仇富、仇醫。
而事實上,官民、醫患之間溝通不順,其實是層層分級的管理制度所致;貧富分化、社會結構不均則是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這些沖突問題其實都是社會結構問題,而與個人關系不大。
——社會學的第三大想象力,就是從沖突視角轉換到結構視角,找到社會沖突的本質問題。
可以說,社會學的想象力不僅是一種洞察世事的必備思維工具,更是擴大視野、完善自我的心智品質。缺乏這種能力的人,必然會因狹隘、盲目而錯過種種機遇,甚至因為偏激而走入絕境。
在快節奏、機械化的現代社會,社會學的想象力不僅稀缺,而且極難掌握。更遺憾的是,獲得社會學的想象力的社會學著作,大多都充斥著拗口的專業術語,閱讀門檻極高。因此一套經過精心挑選,全面、系統的社會學權威套書,對于想擁有社會學認知思維的人就尤為重要且緊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