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Rostec)宣布,俄羅斯空天軍正式賦予蘇-34戰斗轟炸機新的作戰任務,除了主要的對地攻擊任務之外,還將執行戰術偵察任務。
同時,該集團宣布,旗下的聯合飛機制造公司(UAC)向前線戰術航空部隊交付新一批蘇-34戰斗轟炸機。這次交付是根據俄羅斯聯邦國防部的訂單進行的,聯合飛機制造公司表示計劃在年內提高蘇-34的生產速度。
二戰期間,戰斗機就一直被用于執行偵察任務。例如,P-51“野馬”高速戰斗機取消固定武器,安裝照相機后,就改裝成為F6C偵察機,對敵方前沿陣地進行拍照偵察,同時依靠速度和高度規避敵方戰斗機的攔截。
冷戰期間,出現了專用于偵察的戰斗機衍生型,包括RF-101“巫毒”、RF-4“鬼怪”II和米格-21R。這些戰術偵察機保留了原型的氣動設計和性能,但白光和紅外攝影設備、電子情報收集傳感器組件取代了大部分或全部武器。
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各國空軍越來越多地將模塊化偵察吊艙配備到多用途戰斗機上,讓F-16、“狂風”、蘇-24等戰術飛機無需專用機身即可用于執行偵察任務。隨著數字化傳感器和GPS導航設備的逐步列裝,這種方式得到了發揚光大,實現了更精確的情報收集效果,同時簡化了空軍機隊的后勤,減輕了維持獨立偵察部隊的負擔。
現代戰斗機在執行偵察任務時,與傳統專用偵察機相比,具有多項優勢。戰斗機的高亞音速、超音速飛行能力,可以讓它在爭議地區進行偵察,并在被發現或交火前撤離,從而減少暴露在敵方防空系統面前的時間。與大型情報、監視與偵察(ISR)飛機相比,戰斗機擁有更強的機動性,能夠在不同高度和飛行剖面下飛行,使敵方更難攔截,從而獲得更大的任務靈活性。
當現代戰斗機執行偵察任務時,通常配備機載自衛系統,包括雷達告警器、電子對抗系統,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掛載空空導彈,這提高了它們在任務空域的生存能力。通過攜帶外部吊艙,從而擁有光電系統、合成孔徑雷達、無線電情報模塊,讓戰斗機在執行偵察任務時,還具備作戰的能力。這種雙重任務能力可以實現高效的任務執行、更高的戰術響應能力,并減少空軍對專業偵察機隊的依賴,尤其是在無法掌握任務空域制空權、無法獲得戰略偵察機支持的情況下。
蘇-34是一款蘇聯時代研制的雙座雙發超音速戰斗轟炸機,由蘇-27改進而來。1986年6月開始設計,編號為T-10V,1990年4月13日原型機首飛。設計目標是取代蘇-24,在有爭議空域執行遠程對地打擊任務。2005年,以“契卡洛夫”命名的新西伯利亞航空工廠開始批量生產蘇-34戰斗轟炸機,2006年開始裝備俄羅斯空天軍。
蘇-34機長23.3米,翼展14.7米,最大起飛重量45000千克。配備兩臺AL-31F-M1渦扇發動機,最高飛行速度190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機內燃油)4500千米,掛載副油箱并進行空中加油后,最大航程可達7000千米。作戰升限14650~17000米。
蘇-34戰斗轟炸機的12個外掛點可以攜帶重達12000千克的彈藥,能夠使用各種彈藥攻擊地面、海上和空中目標??梢詳y帶和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藥包括激光制導炸彈、電視制導炸彈、Kh-29、Kh-59和Kh-35導彈,以及R-73和R-77等空空導彈。同時,還能通過配備普拉坦電光瞄準系統或泰雷茲公司授權研制的達摩克利斯吊艙,從而使用北約標準的精確制導彈藥。
蘇-34配備的Sh-141雷達具有地形跟蹤和地面測繪能力,對大型目標的探測距離為250千米,對戰斗機的探測距離為90千米。蘇-34可以同時跟蹤10個空中目標,并對其中4個進行攻擊。最初計劃在尾椎內安裝N012后視雷達,但批量生產時改為輔助動力裝置?,F代化改進型蘇-34M在尾椎內安裝Kopyo-DL雷達,終于獲得了對后方威脅的探測能力。
蘇-34配備了Sych通用偵察吊艙系統,可執行戰術偵察任務。該系統有三種型號,分別用于無線電技術、雷達和光學監視。掛載Sych吊艙后,使蘇-34在保持打擊能力的同時收集實時情報。蘇-34還配備了“希比內”(L-175V)和“索爾布齊亞-S”(L005-S)等電子戰系統,顯著降低其遭受雷達制導防空系統攻擊的風險。
這些系統可與Kh-58、Kh-31P等反輻射導彈配合使用,射程120~250千米。協同作戰效果在2008年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2015年開始的敘利亞內戰,以及2022年爆發的俄烏武裝沖突中得到了檢驗。在敘利亞內戰期間,蘇-34戰斗轟炸機被部署到赫梅明空軍基地,并臨時部署至伊朗哈馬丹空軍基地。
俄烏武裝沖突爆發后,蘇-34戰斗轟炸機積極參戰,從防區外對固定目標發射精確制導彈藥和非制導彈藥。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至少有30架蘇-34損失,在這些確認損失中,多架被“毒刺”肩扛式防空導彈和中遠程防空導彈擊落。
2025年6月27日,烏克蘭無人機襲擊馬里諾夫卡空軍基地,摧毀兩架蘇-34戰機,另有兩架受損。其他的蘇-34損失是由于技術故障和訓練飛行中的碰撞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0月17日,一架蘇-34戰機在起飛時發動機起火,撞上葉伊斯克的一棟居民樓,導致15名平民死亡,19人受傷。2023年4月20日,在別爾哥羅德上空一架蘇-34機炮“走火”,造成地面設施損壞、平民傷亡。
蘇-34駕駛艙由重達1480千克的鈦合金裝甲保護,厚度17mm。飛行員與武器操作員并排位于駕駛艙內,艙內設有增壓裝置,機組可以在不佩戴氧氣面罩的情況下在10000米高度飛行。駕駛艙內還配備衛生間、用于加熱口糧的廚房和足以機組站立的空間,這都改善了機組在執行長時間任務時的條件。
蘇-34配備K-36DM彈射座椅,可以在任何飛行條件下緊急使用。該機采用前三點起落架,主起落架為雙輪小車式,以承受較大的機身重量。蘇-34的起落架結構進行了加強,能夠在野戰機場起降,并配備泡沫填充油箱的自動滅火系統。機載燃油儲存在多個機身油箱內,機頭左側還有可伸縮受油桿,可以由伊爾-78加油機對接。
目前,俄羅斯空天軍已接收蘇-34戰斗轟炸機超過150架,聯合飛機制造公司按照與俄羅斯國防部簽署的幾份合同進行交付:2005年交付5架,2008年合同交付32架,2012年合同交付92架,2020年合同交付24架。截至2024年,俄羅斯空天軍擁有102架標準型蘇-34和約22架蘇-34M。裝備蘇-34的部隊包括第47轟炸機團(沃羅涅日)、第277轟炸機團(哈巴羅夫斯克)和第559轟炸機團(羅斯托夫),另外還有蘇-34分配給利佩茨克訓練中心和阿赫圖賓斯克飛行測試中心。2019年,阿爾及利亞簽署了采購14架蘇-34的合同。2025年4月18日,聯合飛機制造公司宣布將再交付兩架蘇-34,并表示這是正在進行的采購計劃的一部分。
俄羅斯空天軍將偵察任務分配給蘇-34戰斗轟炸機,反映了俄羅斯軍事航空規劃的調整,這可能是由于其他情報、監視和偵察(ISR)機型的損失或退役導致的結果。圖-214R和伊爾-20M等用于收集電子情報的戰略偵察機仍在服役,但數量有限,并在前線空域內的生存能力令人擔憂。
蘇-24MR是由蘇-24戰斗轟炸機發展而來的戰術偵察機,俄羅斯空天軍仍在用于執行偵察任務,但其老化的系統和有限的傳感器性能限制了其在現代沖突中的作戰效能。像米亞西舍夫M-55這樣的高空偵察機可以執行遠距離戰略偵察任務,但它們很少起飛,也不適合快節奏的戰場。安-30等運輸機改裝的專用飛機可以執行航拍和測繪任務,但大多數只能執行次要和風險較低的任務。
此外,俄羅斯還改裝了幾架多用途戰斗機用于執行偵察任務,以滿足作戰需要。蘇-30SM配備先進的雷達和航電設備,可以通過掛載吊艙的方式執行雷達測繪、激光指示和戰術電子偵察等任務。由于采用雙座駕駛艙,后座武器操作員可以專注于執行偵察任務。據觀察,蘇-35S單座空中優勢戰斗機也可以執行雷達偵察任務,充當前方傳感器平臺,將探測到的敵方防空系統坐標發送給攻擊機。
據報道,俄羅斯第五代隱形戰斗機蘇-57也可以執行縱深偵察和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的任務,利用隱形能力和傳感器融合技術,滲透敵方防空區并收集情報數據,同時降低被攔截的風險。
綜上所述,以后見到蘇-34戰斗轟炸機,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它是去投鐵炸彈的,也許,它是去執行偵察任務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