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的H先生
被癲癇折磨得苦不堪言
右側肢體每天3-4次突發僵硬
病灶還偏偏長在
大腦運動功能“雷區”
傳統開顱手術
可能導致偏癱的風險
讓他陷入絕望
一根直徑1毫米多的光纖
一個3毫米的骨孔
一場僅2小時的微創治療
回歸日常生活的他
癲癇再未發作
癲癇治療界,LITT手術堪稱“腦內病變的精準導彈”。它能在不開顱的情況下,像用導航系統一樣找到大腦里的致癇病灶,再用激光精準“燙死”壞細胞,整個過程創傷小到只有3 毫米的骨孔,手術2小時就能完成,患者術后就能下地走路。
先說說啥是癲癇?
癲癇其實就是大腦神經細胞突然“亂放電”。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突然發作,比如:
強直陣攣發作(全身性發作):突然倒地、全身抽搐、意識喪失,可能伴舌咬傷或尿失禁。
失神發作:短暫意識中斷(如突然靜止、目光呆滯),持續數秒,常見于兒童。
局灶性發作:起始于大腦局部,可能表現為單側肢體抽搐、異常感覺(如幻嗅、幻視)或意識模糊下的自動動作(如無意識咀嚼)。
肌陣攣發作:肌肉短暫快速抽動,如手臂突然甩動。
傳統開顱手術的挑戰與局限
在LITT技術出現前,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常面臨傳統開顱手術的多重困境:
高創傷與并發癥風險:需切開部分顱骨以暴露導致癲癇的病灶組織,術后恢復周期長達數周至數月,且易伴隨嚴重并發癥,如顱內感染、腦脊液漏、術后出血等;若病灶位于海馬體、運動區或語言區等“關鍵地帶”,手術可能導致永久性神經功能損傷(如記憶力下降、肢體活動障礙或失語)。
適應癥限制與患者選擇矛盾:傳統手術僅適用于藥物難治性癲癇且病灶明確、位置相對安全的患者。若病灶位于深部(如下丘腦錯構瘤)或與功能區緊密相鄰(如中央區附近),開顱手術可能因難以完全切除或損傷風險過高而被迫放棄治療。此外,兒童患者因顱骨發育未成熟,術后并發癥風險更高,手術選擇更為受限。
功能損傷與長期后遺癥:即使成功切除病灶,部分患者仍可能因術中不可避免的腦組織損傷出現認知功能減退或情緒障礙。患者往往因長期癲癇發作和傳統手術的疊加影響,出現記憶力下降,甚至性格改變。
心理與社會負擔:患者對開顱手術的恐懼心理普遍存在,尤其是年輕患者或需頻繁重返職場的人群。患者擔心術后影響工作而焦慮,反映了傳統手術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潛在威脅。此外,漫長的術后恢復期可能影響患者家庭的經濟和社會功能,進一步加劇治療矛盾。
真實案例:17歲少年的“神奇手術”
和H先生一樣,17歲男孩小X也是LITT手術的受益者。
小X因“發作性愣神4年半”來到我院。那時的他同時會有兩種發作形式:
一種是突然愣神、流口水,雙眼發直,動作停止,呼之不應,持續20-30秒緩解,發作后不能回憶。有時會有雙手摸索,都是在清醒時發作,發作前有預兆,會想到熟悉的事情。平均每月發作5-6次。
另一種是感冒后出現四肢抽搐伴有意識喪失,持續1分鐘緩解,發作后無目的走動,持續3-5分鐘緩解。
經過一系列檢查,是他左邊大腦里一個叫“杏仁核”的地方變大了,腦電圖和影像檢查都指向這里是“搗亂源頭”(致癇灶)。
醫生們根據小X的病情,向他推薦了LITT手術,也就是激光間質熱療(Laser Interstitial Thermal Therapy)。
經過短短兩個小時的手術,成功地消融了患者顱內的致癇病灶。第二天,患者便能下床活動。經過隨后1周的住院觀察,小X順利出院,迅速回歸到了正常的生活節奏中。現在10個月過去,再也沒犯病!
技術原理:磁共振引導下的“精準熱療”
LITT的核心在于利用激光能量對病灶進行靶向熱消融,同時通過實時磁共振成像(MRI)監控溫度變化,確保治療的安全性與可控性。
激光熱效應與組織消融。激光通過直徑僅1-2毫米的光纖導管傳遞至病灶區域。當局部溫度升高時,蛋白質變性、細胞結構崩解,進而實現病灶的精準滅活。相較于傳統射頻或微波消融,激光能量穿透深度更淺,邊界效應更清晰,尤其適用于毗鄰重要腦功能區的病變。
磁共振實時溫度監控(MR Thermometry)。術中通過動態磁共振序列,可實時監測消融區域的溫度分布,生成三維熱力圖。醫生借此精確控制消融范圍,避免損傷周圍正常腦組織。這一技術將傳統消融術的“盲視操作”升級為“可視化導航”,顯著提升治療精準度。
微創入路設計LITT無需開顱,僅需在顱骨上鉆取直徑約3毫米的骨孔,經立體定向或機器人輔助將光纖導管引導至目標區域。手術全程出血量極少,患者術后1-2天即可出院。
LITT的優勢,一看就懂
不用開顱少遭罪:沒了大切口,感染、出血、傷到神經的風險直線下降。
指哪打哪超精準:誤差小于1毫米,就像用狙擊槍打靶子,專門消滅壞細胞,不碰好組織。
恢復快得像“開了掛”:手術2-4小時搞定,術后就能下床,十天半月就能正常上班上學,比傳統手術少躺一兩個月。
省錢又省時間: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整體醫療成本明顯比傳統手術低。
功能神經外科一直在探索不需要開顱就能消除癲癇病灶的治療方法。對于癲癇患者來說,“LITT”技術的發展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新選擇。這項技術可能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更為微創、有效且副作用較小的治療方案,從而在對抗這一頑疾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需要了解更多信息或預約咨詢,歡迎聯系我院神經外科專家團隊,共同探索更優治療選擇。
供稿 | 神經外科 牛弘川 邱瀚澤
編輯&責編 | 業務拓展部 王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